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明清黄河下游来水来沙与河床演变程力学毕业(3)

2013-05-22 01:29
导读:1495—1546年,下游人为地北堵南分,时有决徙,挟沙水流极不稳定,在偏枯时段,仍出现严重堆积。进入A丰水时段后,出现一系列的连续丰沙可能致淤年,

    1495—1546年,下游人为地北堵南分,时有决徙,挟沙水流极不稳定,在偏枯时段,仍出现严重堆积。进入A丰水时段后,出现一系列的连续丰沙可能致淤年,分析可能致淤样本占该时段的58%。分流状态不利于输送泥沙,经过1534—36、1540—44两次连续丰水丰沙过程,1546年南分诸道自然淤塞,全河水沙尽入贾鲁大河。前阶段被称之为“小黄河”的贾鲁大河,淤阻已久,难以适应剧增的水沙,河床急剧淤高,1558年商丘新集改道,摆脱故道河线,重新出现自然改徙、分流泛滥局面。

    从16世纪?0年代起,河南境内南堤创筑,1578、1588年,潘季驯三任、四任河总,大规模修治堤防,水沙得到相对约束;1578—80年,88—91年,94—99年水沙组合可能致淤,90年代又出现一系列可能高含沙年,丰沛的来沙被挟带到河口,河口延伸率一度高达1540m/a,其堆积速率也相应达到16.6 cm/a左右。    ·

    进入周期Ⅱ偏枯时段(1596—1642),可能致淤的不利水沙组合比例减小,虽有6次也可能出现了高含沙,但总的来沙量偏少,河口延伸率曾降到87m/a。诚然,明末清初在淮安以下一度处于漫溢状态,相对延缓了河口单流直进的速度。

  清代前期,恰好进入了B丰水阶段(1643—1782),修防工程从1649年起集中于豫河进行,丰水又挟带来了超过前阶段的泥沙;如42—49年、51—54年;58—60年,其中还包含着44、53、59等一些可能高含沙年,陕北在遭遇了长期大旱后,侵蚀产沙加剧。清初首先反映出来的是沿程淤积。到17世纪70年代,靳辅主持了大规模的堤防治理,工程向云梯关外延伸,沿程的纵向调整得以发展到海口,河口延伸又增加到239m/a,张仁估计可高达1700m/a。这一方面显示了堤防约束的功能,也显示了中游的来沙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增加。

  这一变化无疑地加剧了溯源淤积的作用,河口延伸首先在江苏河段决溢发展上反馈显示出来。同时,中游来沙仍较丰沛,在周期Ⅱ的丰水时段中,可能致淤年占了65%的比重。河南河段的沿程淤积之势始终很强盛。两种淤积趋势叠加,使下游河道出现全面抬升的局面。从河患与堤防工程补筑的时空分布看,在遭遇了1686—89、1691—95、1704—10、1715—18年这一系列的可能致淤水沙状况后,河道的堆积趋势一直发展到桃花峪附近。明初,河道从邙山头东北而去,改徙到东下开封的明清黄河位置之后,由于新道的溯源冲刷作用,长期低于故道河床。沁河口至詹店一段尚未建立堤防,以故道高滩御水,大水时也可能利用故道“以资宣泄”。但到18世纪末,这一势态被打破。1696年河决荥泽,1721年、22、23年武陟连续河决,1723年补筑了该段堤防。1671、77、78、79、86、94、95、98,1701、07、23年可能出现的高含沙,无疑地也促进了这一次强加积。

    从河南河段看,这次加积至少持续到18世纪的60年代。而沿程淤积尚未缓解。1761年大水大沙,榆林、西安出现1级大水,延安、平凉出现2级水;在下游干流的基流较大情况下,又遭遇了三花间特大水,花园口洪峰流量高达32000m3/s。这次大水并未如理想的那样挟带走大量床沙,反而滞积在滩地上大量泥沙。到1766—68年,1772—76年又逢丰沛来沙,而1777—79年甚至连年出现高含沙洪水,严重的淤积发生在开封以下河段,1781年的仪封青龙岗大决似成定局。这次决口未能堵复,决定了1783年仪封至商丘河段的局部改徙。

    同时,也不能忽视溯源淤积,18世纪上半叶,随武陟堤工的完成,豫河全线的工程逐步完竣,决溢与加积推向苏皖,河口延伸发展到320m/a,河口的堆积很快又溯源向上。仪封改河完成后,决溢与工程的重心,也向苏皖转移,不过进入周期Ⅲ的1783—97年枯水时段,来沙相对较少,可能致淤年仅占25%,冲淤相对稳定;在1776—1803年间,河口的延伸一度降低到111m/a,堆积速率也相应降到1.2cm/a。

    但这一枯水段历时甚短,旋即进入C丰水时段,遭遇到诸如1798—1800,1802—04,1815—30,1840—45,1848—53等一系列可能致淤的水沙组合年,来水来沙对下游河道冲淤十分不利。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1819—23年的连续可能高含沙。本来在1794年之后,由于沿程加积,决溢重心已从丰县砀山以下河段发展到河南省境河段,而连续的大水、多沙、致淤又接踵而至。1819年极为典型,雨洪类型同于1843年,洪水之后,滩面淤与堤顶乃至子堰齐平,兰睢段堵口,开挖引河长达50里,开挖深达0.8丈至2.7丈。1843年特大洪水,花园口洪峰流量高达33000m3/s。暴雨中心在皇甫川、窟野河及洛河、马连河上游,是中游的主要产沙区,也正是造成下游河床淤积的粗泥沙来源区。从1843年淤沙取样颗分看,大于0.05mm的颗粒可占90%左右,颗分曲线与皇甫川含沙量1000kg/m3以上的颗分曲线十分接近,说明这次洪水含沙量是很大的。从小浪底上下沿河淤沙看,各处淤沙厚均在2m左右。19世纪40年代中牟、开封的一系列决徙、1851年丰县的改徙夺溜,无疑也加剧了河道的糜烂程度。这一切,也加速促成了1855年铜瓦厢改道的自然形势。

    研究认识到:黄河中游粗砂颗粒来源地区的侵蚀条件变化,直接地影响到下游河道的堆积和变徙。来水来沙条件是决定下游河道淤积和变徙的首要因素。本分析中的每个加积阶段,下游河道纵向调整首先反映出来的是沿程淤积,中游的水沙变化,特别是暴雨集中、侵蚀力强,挟沙丰沛与下游河道可能致淤相关联。随着两岸堤防、工程的完善,大量泥沙被挟送到苏皖河段,被输送到河口,河口的延伸及河口段河床抬升,侵蚀基点的变化,加重了溯源淤积。两种形式的淤积,加速了河床的抬升,两种淤积效应的叠加,导致了明清下游河道的全面、迅速抬升。从堤防控制的意义上来看,明清黄河下游在长时期中的堆积,已达到2.4—2.8x108m3/a的淤积水平,和现行黄河下游河道的淤积水平相当(1950—1985年值,已扣除三门峡工程影响因素)。

上一篇:浅谈水电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管理程力学毕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