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现状年生态需水量分析评价
3.1全省状况
由表3可知,2000年全省生态需水总量61.78亿m 就其分布而言,河西内陆河流域占24.38%,黄河流域占35.59%,长江流域占40.03%。从需水类型来看,河道内生态需水约48.74亿m,占总生态需水量的78.91%;河道外生态需水13.03亿m,,其中,以天然植被需水最大,湖泊湿地生态补水次之,城镇需水和人工林草建设需水较少。
不同流域河道内外需水量差别很大。河西内陆河流域,河道外生态需水占86%,主要用于天然植被生态需水;在黄河及长江流域区的生态环境需水中河道外用水量很少,其生态环境需水量主要用于河道内维持基流、河道冲沙等。
3.2内陆河地区状况分析
内陆河径流性生态需水量直接关系着生态结构的稳定和绿洲的生存安全。2004年内陆河流域生态需水结构中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占河道外生态需水量的70%以上。在水资源合理配置中应协调水与生态的关系,提供必要的生态需水是恢复植被的重要举措之一。
3.3规划水平年生态需水量分析评价
3.3.1河道内生态需水量在各规划水平年没有变化。河道外生态需水以天然植被的生态耗水量最大,现状年仅此一项占到内陆河总生态耗水量的50%;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生态需水和林草建设需水呈上升趋势,但其所占比例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然植被需水量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各类植被处于胁迫条件下。由于干旱平原地区对绿洲发展和生存意义重大的植被群大多是隐域性植被,其大多为中生、旱中生植被,生态耗水量变化幅度很大,给予充分供水,其耗水量将很大,但当供水不充分时,其仍能存活。在干旱区。由于水资源有限,加之生产、生活用水量日益扩大,给予天然植被以充分供水,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此,天然植被类群在不降低其生态保护意义的前提下,应取最小生态需水量。但就大的生态需水类型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绿洲系统的生态需水量将逐渐增加,而天然系统的生态需水量将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3.3.2就河道外生态需水的地区分布而言,以内陆河最大。主要是由于该区域在气候上属干旱区,降水对各生态类群的生命维持几乎没有实际意义;而黄河流域有一定的降水,河道外生态需水总量稍小;长江流域有丰富的降水,其河道外径流性需水量很少。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对于生态保护而言,在水的合理分配上,内陆河流域的难度更大。
3.3.3从分析预测结果看,全省河道内、外生态需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22%左右。对适应于极端条件下的内陆河流域天然生态系统对水的需求量分析认为:在基本维持现状、且非充分用水的条件下,只要限制超采地下水,使区域地下水埋深不再急剧下降,保持基本稳定或逐渐有所回升,即可达到保护天然植被生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