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现代独立式住宅之发展(1)程力学毕业(2)
2014-06-29 01:03
导读:2 第二阶段:繁荣期——1930~1937年 这是上海城市建设的鼎盛时期。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影响了上海的工业和经济贸易。但欧美滞销的大量建材源
2 第二阶段:繁荣期——1930~1937年
这是上海城市建设的鼎盛时期。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影响了上海的工业和经济贸易。但欧美滞销的大量建材源源不断地进入上海,却
戏剧般地给上海的建筑市场带来勃勃生机。1930年,租界内的房地产交易达到顶峰。日军战火的破坏,虽然使得繁荣的房地产市场自1932年后式微,但独立式住宅的建造却完全是另一派兴旺的景象。房地产投资越来越多地顾及高级住宅领域,建造了大量的花园里弄和独立式住宅群。浙江兴业银行是直接经营房地产业务较早、规模较大的一家中资机构,从30年代起,自行设计、建造了许多的独立式住宅,到40年代末已拥有房产近1 000栋。
经过20世纪20年代的酝酿磨合,30年代起,现代建筑风格在上海小住宅领域中得到迅速发展。几乎在柯布西埃的萨沃伊别墅诞生的同时,一贯得上海建筑风气之先的公和洋行于1930年设计了湖南路105号两栋住宅。A栋住宅具有平屋顶、白粉墙、大玻璃等典型“国际式”建筑风格特征,是近代上海独立式住宅走向现代过程中分水岭式的杰出范例。
“一夜春风,梨花满枝”。1933年以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独立式住宅逐渐多了起来,先锋建筑师纷纷将其视为尝试新风格的袖珍试金石,留下了许多形式新颖的作品。青海路44号宅、岳阳路110号宅和吴同文宅,都采用了新的建造技术和材料,建筑形态及细部和以往的住宅都有着显著的区别,勾勒出现代住宅清新活泼的形象。
30年代风行于上海大型建筑中的装饰艺术派(Art Deco)建筑风格,并不适合于低矮的小型住宅,但是许多被视作“时髦”的处理手法, 还是或多或少被借鉴到了早期的现代住宅中。永固测绘行设计于1931年的衡山路261号宅,沿街的主入口立面明显具有装饰艺术派特征。在一些住宅的室内,装饰艺术派手法更是被广泛地运用于栏杆、隔断、门窗等细部。
自20年代中后期起,西班牙复兴式建筑风格(包括地中海地域风格)在上海住宅领域中就很活跃。董大酉、庄俊、公和洋行等著名的建筑师(机构)都曾热衷于此。30年代中期后,受到现代主义风格的影响,许多西班牙复兴(地中海地域风格)的独立式住宅呈现简化的趋势。淮海中路1273号新康花园,标志性的装饰只集中在有限的细部:窗间墙、烟囱、廊柱等处,外形则向简洁的方盒子靠拢。这种简化了的西班牙式住宅更具经济性,适于普通建宅者,因而很有市场。
当然充斥于各处、数量最多的仍然是那些各种建筑形式混杂的住宅。现代主义往往和西班牙式、西方古典折衷主义、各国的民居风格、中式风格等混杂在一起,多元和折衷并包,完全折射出上海“海派文化”的个性。
3 第三阶段:暂时停顿——1937~1938年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上海沦陷。日军持续的疯狂轰炸使上海损失惨重。租界自浦江以西,法华路、大西路以东,人民路以北,苏州河以南,以铁丝网围护,构筑工事,成为一座“孤岛”,独立地位岌岌可危。这一年前后人心惶惶,绝少有委托设计建宅的要求,是住宅建设的停顿期。
4 第四阶段:续写灿烂——1938~1941年
上海沦陷后,日伪区内百业萧杀,工商业一蹶不振,人口锐减。而租界“孤岛”却迎来了奇特的繁荣。东南诸省以及租界外虹口、南市、闸北的殷实富户为免日军蹂躏,携带家眷,纷纷避难于上海租界。劫余的物资、资金迅速汇集于这个弹丸之地。这无疑给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廉价劳动力。1938年起,房地产业开始复苏,到了1940年,房地产业恢复至“一二·八”前的繁荣。此时买办阶层、工商人士,投资建私宅已经蔚然成风。一度陷于停顿的花园洋房建设在血雨腥风中得到飞速发展。虽然经历战火,但无论是住宅的设计和施工,丝毫不比战前逊色。房地产投资建造独立式住宅的数量和规模甚至比战前更多、更大。留存至今的有淮海中路1285弄上方花园、淮海中路1754弄、淮海中路1610弄1~8号逸村等,前者有单体几十栋。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这一时期设计建造了大批优美的现代主义风格住宅,如1939年通和洋行设计的高安路18弄20号宅、鹏程工程司设计的衡山路249号、1942年赉安洋行设计的吴兴路87号宅。西班牙式和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继续互相影响,使得许多住宅兼有两者特征。奚福泉设计的农工路75号住宅群,只在南向主立面有一些西班牙样式的装饰,次立面已经大大地简化。窗户为整齐的方形,还出现了新颖的转角窗;雨棚变成了混凝土直板;圆形楼梯采用了落地大玻璃。这些都是以往的西班牙式建筑所没有的。在小规模住宅中,简约的趋势到40年代后变得更明显。建于1942年的淮海中路 “逸村”,形体已经很简单,仅有屋面的筒瓦、窗间墙的螺旋柱和略有圆弧收分的烟囱显示出一些西班牙式建筑的特征。这种实用简洁的住宅经济而不失时髦,一度风行于上海。
5 第五阶段:再入低谷——1942~1945年
日军对租界“孤岛”加紧原材料和交通封锁,苛以重税,并垄断市场,使得租界的畸形繁荣到40年代初出现了疲态。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的英美租界和日租界双方也同时开战。战火中的这段时间,是上海“最黑暗的日子”。房地产市场萎缩,外资房地产机构纷纷撤资,许多老牌的房地产商甚至直接将资产盘给中资机构。
这个时期新建的独立式住宅很少。根据一些“老上海”的回忆,仅有少量投机建造的住宅,质量较为低劣。笔者从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也几乎查阅不到新建住宅的记录(可能是毁于战火中),只有一些零星加建和修补项目。这是独立式住宅建设一个特别的真空阶段。
6 第六阶段:最后的咏叹——1946~1949年
日本战败投降后,国民党接收上海,接管了其在沪资产。为阻止通货膨胀、挽回经济的颓势,政府发行新币,但是新币以令人吃惊的速度迅速贬值,根本无济于事。接收大员们为了争夺日军遗留的资产,不遗余力地相互倾轧,演出了一幕幕闹剧。军政要员和靠囤积居奇而爆发的巨贾豪商们迅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富裕阶层为了保持币值,将大量资金投入房地产。所以,尽管社会生活动荡,还是形成了带动新一轮独立式住宅建设的气候。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复苏后的住宅建设中,西班牙复兴式(包括地中海式)已经很少被采用,简洁经济的现代主义风格完全占了上风。从档案馆的记录看,40年代中后期盖的住宅几乎全是现代主义风格的住宅。
此时,西方的建筑师和设计机构都退出了上海的建筑舞台。这些现代住宅的设计者几乎都是中国人,既有
留学归来的建筑师,也不乏本土培养的建筑师。淮阴路200号姚宅和华山路899号宅,都具有相当的水准。姚宅设计于1947年,修长低缓的体形有机结合坡地,倾斜的玻璃天棚将户外的自然景色纳入了室内空间,颇有赖特“西塔里埃森”的味道。姚宅和公和洋行设计于1930年的湖南路105号住宅首尾呼应,为近代上海的现代独立式住宅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具有意味的是,设计者已经换成本土的建筑师了。
现代独立式住宅的设计,一直分化为两类。一种是针对豪门巨贾的,另一种是针对大规模中小资产阶级、文人买办以及租赁市场的。两种设计的指导思想,有着较大的差异。前一类住宅的设计追求穷奢极侈和标新立异;后者更多地关注经济性和使用功能的合理,这类住宅数量众多,覆盖面广,是住宅发展的主旋律。前述的“简化”趋势,也是针对后者而言的。建筑风格的演化是一个渐变、交叉甚至反复的过程,不是简单的阶段性能一言蔽之的。但是从一个住宅的整体形态和细部处理中,往往可以大致推测它们建造的年代。这说明非跳跃式发展中,还是潜在着某种规律性的东西——上海近代独立式住宅总体走向简洁并更趋于大众化的趋势是明晰的。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