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绿色生态
绿色生态要求对自然状态的原形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人类生存离不开洁净的空气、充足的阳光和浓郁的绿丛。但随着工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却造成环境的污染与自然生态的恶化。在建造住宅小区时往往忽略了原有地形,有意无意地破坏了地形地貌,对基地的地物诸如树丛、植被、水面等也未加爱惜,致使水土流失,绿地减少,同时也缺乏对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水质污染、辐射污染、垃圾污染的重视,最终使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影响居住生存价值。未来小区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地物,以及有效防止环境污染,使居住者能尽情享受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3.智能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住宅建筑的建设水平,而且提高了住区的功能质量,也满足了居民对居住舒适度的要求。智能技术的住宅区应装备安全防范、信息管理与信息网络等系统。安全防范措施的智能技术系统包括出入口管理及闭路电视监控、可视防盗门控制、住户报警等,通过综合科技手段,达到安全文明的效果。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水电气热等表具远程抄收计量、电梯供水等主要设备监控管理、车辆出入和停车管理、紧急广播与背景音乐、物业计算机管理等,使小区实现智能化管理。信息网络系统主要为实现上述功能进行科学合理布线,如采用电讯电话网、有线电视网或高速宽带数据接入网,并能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求医、教育、购物以至办公和指导工作等,总之,智能技术的住区将与信息时代同步前进,让人们感受到高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捷和乐趣,但同时也应注意与城市的信息设施水平、小区开发的经济性相接轨,达到实用、先进、经济的综合效益。
4.环境均好
环境均好性是提高商品化住宅区的特征,未来的住宅小区要求尽可能使各家都能获得良好的居住环境。首先要强调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与共享,对于住区内的清澈的水景、层叠的树景、秀丽的山景等在规划设计时要尽可能让所有住家均享受这些优美的自然环境,当处于不能均享的限制条件下则应做出弥补的措施,创造人工景观,使住户在自然环境有所失的情况下,在人工景观环境方面能有所得。其次,要强调归属领域的均好,也就是每家都能分配到一个较贴近的领域空间,这个空间虽然不属于他家所私有,但却能很方便地去享受和使用,而且也被他们所认可,因此,规划设计时就要弱化过去常设规模庞大的中心绿地,废弃住区公共空间城市公园化的作法,因为那里虽然气势宏伟,景观诱人,但实用性较差,领域性与归属性也较弱,应该强化围合性强,形态各异,环境资源丰富,安静安全的院落空间,它能供老人和孩子休息游乐,供居民亲切交往,又是景观宜人的场所,从而达到归属领域均好的效果。还应强调的是物理环境的均好,使每家都能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隔声和朝向,在规划时就应保证有效的日照间距,引导夏季主导风向的流通,阻挡冬季寒风的侵袭,隔绝外来噪声的干扰以及创造具有温磐、朴素和亲切的视觉环境。
5.生活便捷
完善的配套设施与相关的服务设施是满足居民方便与舒适生活的需要。住区配套的公建主要包括商业服务设施、文化教育设施、动静交通设施等内容。住区商业服务业应呈多样化,即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与便民店、专业店相结合,其布局应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即在住区外围临近城市街道处或出入口处集中布置,形成较大型的商业服务中心,发挥集聚规模效应,在住区内部分散布置小型便民网点,发挥机动灵活、方便居民的优势。住宅区文教设施,一方面由于小区内上学人口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因为社会人才竞争激烈,家长普遍重视子女教育,上学由就近而转向择校,由此住区学校规模宜趋于缩小,而教育设施标准却要求提高,此外,还应将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向居民开放,以满足居民健身活动的需求,同时通过各项文教设施的资源共享,从而提高设施的利用率。基于私家车数量增长较快,动静交通组织日益复杂,住区内不应苛求绝对的人车分流,但人行车行任意交叉也不可取,而采取外围车行,内部人行则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停车方面要注意避免盲目追求高停车率,因为停车要占用场地和提高投资,但亦应注意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私家车辆的增多而备有停车发展的余地。停车方式要从安全、节地、防干扰、经济、适用综合进行分析,并根据住区的等级分别选择地面、室内和地下等不同的合理停车方式。
6.老龄设施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社会老龄化即将到来,如何保障和改善老人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是一个不可避免且应积极解决的问题,老龄人居住环境应充分考虑安全性、自主性、健康性和适用性。未来在住区内安排老龄住宅和老龄设施是完全必要的。住区内老龄住宅应具有多样性,为适应不同家庭和老人需求,可建造合住型、邻居型、分离型等多种老龄住宅,住区老龄设施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设置老人体育健身和社会交往的活动空间,并且必须全面实施无障碍设计,保证老人方便到达,容易辨认,可以控制和安全地利用它们;二是分级配套社区服务,如设置生活援助中心、医疗保健站、老年人活动站、老年人室外居住环境以及养老设施,养老设施可安排托老所、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等,本着服务网络化、规模小型化、氛围家庭化的原则,形成住区老龄服务网络,使老龄居民的晚年生活能获得自主、自娱、自我服务的环境,最终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境地。
从人类诞生至今,住宅一直是在发展、进步的,这也直接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住宅的建设数量和质量也将继续提升。同时,社会和科技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会使未来居住模式发生变化,这也将对住宅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我们现在站在住宅发展的历史制高点,展望未来,还有更多的高峰等待着我们去攀登,去征服。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