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湿地园林,改善生态环境——上海市湿地园
2015-01-21 01:39
导读:工程力学论文毕业论文,建设湿地园林,改善生态环境——上海市湿地园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界最富有
摘要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1。湿地园林是以湿地为对象的园林形式,为园林学的1个组成部分。该文提出了湿地园林的新理念,探索了湿地园林内涵,结合要求,了湿地园林的创新意义,并以上海市为例,进1步说明湿地园林在建设城市大园林、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
1 湿地与湿地园林
1.1 湿地及其功能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1。湿地分布广泛、种类多且类型间的差异显著。1般采用《国际湿地公约》的定义,即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位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它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1)地表水多,水是导致湿地形成、、演替、消亡与再生的关键,无水不成湿地;
(2)水导致了土壤潜育化,有明显的潜育层;
(3)受水的,生长有湿生植物、沼生植物或喜湿的盐生植物。
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有丰富的生物种类,其中包括数以万计的鱼类、鸟类、植物和浮游生物,是物种天然的基因库、种质库,成为科普和科研基地。
湿地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大面积的湿地、飞翔的水鸟、自然生长的水生湿生植物和蓝绿色的水面,自然宁静,给人以美的感受。
1.2 湿地园林的产生及其内涵
人类起源于水,在其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中,留下了离不开水的痕迹,近水、亲水是人的天性,也是人与自然对话最常用的“语言”。早在3000年前的周代,水就成为园林游乐的内容。在传统园林中,几乎是“无园不水”,故有人将水喻为园林的灵魂。“1池3山”、“山水相依”、“背山面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以及“溪水因山成曲折,山溪随地作低平”等,都成为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1]。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水域滋养人类文明,是城市产生的摇篮。自古以来,江河流域、河口、湖岸和海岸都是城市定址的首选地段。世界上的许多城市如罗马、柏林、莫斯科、华沙、伦敦、巴黎等,都在河流岸边,并且河流穿城而过。全球范围的河流海洋沿岸,分布着1个国家大多数城市,形成了重要的、和文化中心[2~6],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为防洪抗潮而修建江岸、海堤,把人与水分隔开来,使之可望而不可即;也有岸边存在的各种设施或建筑以及道路的不合理布置,使人们无法方便地接近水面;更有海滩或湖滨的污染,淤泥漫漫,野草丛生,使人望而生畏。
近年来,为了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增强景观类型多样性,人们开始认识到滨水湿地的潜力,并对滨水湿地拥有的开放空间、生态功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利用。如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的“港口再建计划”,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海滨“1992奥运村Nova Icaria”计划,美国费城的德拉瓦河岸Penns Landing 开发计划,美国纽约曼哈顿哈得逊河畔的滨水游步道设计,日本富山的21世纪水公园神通川综合整治计划,日本的“中之岛”改修与滨水游廊计划以及新加坡的新加坡河地区更新计划等[2~5]。
我国滨水湿地区的整治和开发也在起步。上海市的苏州河治理,天津的海河沿岸整治,南京的秦淮河仿古建筑群,合肥的环城公园等都初具规模。其中苏州河治理是上海上最大的1项环境整治工程,也是近年来上海市政府确定的城市管理和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此外江南水乡镇的保护与更新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因此,湿地也就成为了城市开发的重要资源,其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丰富景观类型等方面,将会体现出应有的价值。正如“大阪国际水都首长会议精神”中所表明的那样,城市滨水区的复兴是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5~6];由于城市的发展,城市环境受到了污染,特别是景观水域绝大部分富营养化,亟待治理;现在绿地过分的人工雕琢与堆砌倾向,使城市中10分珍贵的自然生态信息对现代人的身心涤荡作用受到干扰,人们渴望亲近自然;现代化城市需要建设城市大园林等等。正是在这种日益高涨的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湿地园林也就应运而生了。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湿地园林(Wetl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即以湿地为对象的园林形式,为现代园林学的1个组成部分。是利用现代园林建设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并为民众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湿地园林发展出的融合自然、景观、园林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观赏、游憩、和文化等多种功能。
根据园林学的内容和层次,湿地园林还包括湿地造园(湿地公园)、城市湿地绿化、湿地景观3个层次和内容。湿地造园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手法基础上,遵循湿地生态系统特点,兼顾生态和景观的1种造园方式,是传统园林内容的拓展。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以景观(视觉美感)设计为主,再现自然山水,可以说,它们只是湿地造园的1部分。
对城市的湿地区域根据其自然属性进行的园林绿化,即城市湿地绿化。湿地是城市土地1个重要构成部分,以往其作用没被认识,所以,湿地的园林绿化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伴随着城市大园林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城市湿地绿化在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缔造优美自然和谐的城市环境、使城市得以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将大有可为[7~8]。
湿地景观是由湿地人类文化圈和湿地自然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的[9],主要是指湿地风景名胜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指湿地自然性较强、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处于绝对保护状态的区域。例如,1992年我国加入了《国际湿地公约》,截至目前,全国已划定了130多个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其中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青海鸟岛、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东寨港和香港米埔等,被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目录。湿地风景名胜区将人与自然充分地融在1起,这些区域具有自然保护的性质,但保护对象的自然性相对较差,保护要求也不太严格,可开放游览。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2 湿地园林的创新意义
2.1 湿地园林新增绿地,提高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
湿地园林可新增绿地。例如,1些视觉质量较差和培植条件较差的低洼地、茅草地、洪泛区、滩涂等湿地,以往不被重视,或其部分被填平改造成陆地后再进行园林建设;湿地园林则要求对这些地方根据其自然生态系统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园林建设,这样既可节省建设资金,又可形成特色景观。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世界最热门的研究领域。因为全球生物物种和生态类型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减少,保护生物多样性已上升到保护人类自己、保护地球的战略高度。湿地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也就成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的1个重要方面。
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极为缺乏,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我国城市大园林建设的1个重要工作。我国水生湿生植物近2000种,通过引种驯化繁殖,将极大地丰富城市绿化植物的多样性。同时构建的挺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和湿生植物群落等,又将丰富绿地系统的生态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从而整体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
2.2 湿地园林是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重建和恢复的1个新途径
湿地生态因子具有强烈的异质性。例如年内丰水期和枯水期,水位变幅大,而且年际间也不相同,所以湿地又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1。全球湿地约有8.6×106km2(约占地球表面积的6%),其中约56%的湿地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区域。以往人们并没有认识湿地的重要功能,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全球约80%的湿地资源已丧失或退化,严重影响了湿地区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1些发达国家开始了有关研究和实践,以保护自然湿地并恢复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我国虽然起步晚1些,但发展步伐很快。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湿地生态系统的重建和恢复是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10~11]。对破坏严重的湿地,通过园林绿化工程和植物群落重建,可加快湿地植被的恢复。在多种重建和恢复中,湿地园林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必将受到重视。
治理环境污染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湿地绿化就是1项极为必要又不可缺少的措施[12]。湿地素有“自然之肾”之称,湿地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式净化各种污染,人们利用湿地这1功能设计出多种人工湿地[11]。人工湿地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和较强的生态功能,在城市景观水域的设计、控制景观水域富营养化以及净化各种城市污水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2.3 湿地园林丰富了大园林的内容
过去,湿地大多没有按照其属性进行园林绿化,即使是水景也不具备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所以其园林绿化对象主要是针对陆地的,而湿地园林直接将湿地与园林建设联系起来,使大园林明确地涉及到地球的3大生态系统中的两大生态系统(陆地和湿地),也拓展了园林理论的研究范围。
城市滨水区的复兴是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这些城市滨水区域的整治和建设,首先需要按照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建筑和园林进行规划。从中外园林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来看,这些地方不仅需要草皮、大树、彩砖,更需要根据滨水区湿地生态和历史文化等特点进行园林绿化:种植水生湿生植物,营造湿地生态和人文景观,充分发挥滨水湿地区特有的生态和景观功能,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4 湿地园林塑造城市园林绿化特色
我国地域辽阔,从北到南地跨温带、北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从西向东地势逐渐降低,降雨、湿度等自然条件明显不同,加上城市园林发展的基础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城市园林应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但是由于造园手法和园林植物品种相对单调等原因,城市园林绿化的外貌却有趋同势态。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湿地类型多,但在全国分布极不均匀。各城市根据其拥有的湿地资源进行湿地园林建设,将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例如,上海市有沿江沿海大面积滨海湿地,那么建设滨海湿地景观、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和水景等,就体现了上海湿地园林的方向,塑造了上海园林绿化的特色,也进1步丰富了海派园林的内容。
$False$
3 上海市湿地园林建设的探索
3.1 湿地园林现状及其
上海市地处长江入海口,突出的特点是沿江沿海大面积滨海湿地、境内众多河流和湖泊等多样的湿地生境。共有湿地面积5991.48km2,占海拔-5m以上总面积9123km2的65.67%,其中自然湿地2312.68km2,占总面积的25%以上,为全国平均自然湿地比率的近10倍,是1个典型的多湿地地区[13]。受观念、人才、技术和苗木来源等因素的,湿地园林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
(1)对于湿地或景观水体,没有遵循其功能和自然特点进行绿化,而是部分照搬陆地的绿化方式;
(2)景观水域几乎都有水泥驳岸(自然式和规则式),缺乏生物多样性高又具区域特色的沿岸带;
(3)湿地树木、水生或湿生植物苗木投入低,育种落后,除荷花、睡莲等少数品种外,上海地区乃至全国用于景观水域布置的水生湿生植物大多是自然种,而且数量较少,几乎难于满足沿岸带植物群落配置的要求。特别是适合滨海湿地生长、耐盐碱、兼顾景观和生态的树种更是少之又少;
(4)缺乏1定规模和技术含量的苗圃。由于没有1定数量的苗木,又对上述几个方面造成负面影响;反之,上述几个方面的落后状态,又限制了苗圃的建设。
3.2 湿地园林建设的主要措施与对策
(1)规划目标
新1轮上海市绿地系统规划(2001-2020)以全市域为规划范围[14],为湿地园林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相关的主要规划措施有: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①环城绿带全长98.9km,2002年与道路同步建设100m林带,并启动400m绿带建设。以环城绿带宽500m为基础,局部地区扩大规模,采取“长藤结瓜”的形式,建设大型公园、苗圃、观光农业、湿地公园等主题公园。
、苏州河、太浦河?条河流,总长232km。结合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林建设,规划控制两侧各50~1000m的绿化林带,规划绿地约为50km2;骨干河道352条(段),总长度3430km。规划控制两侧各30~50m的绿化林带,规划绿地约为100km2。其他河道规划控制两侧各不小于10m的绿化林带;加强对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的绿线控制,大力营造以黄浦江和苏州河水系构成的倒T形的城市河道景观带。
③规划建设南自杭州湾,北至吴淞口及长兴、横沙、崇明3岛长约470km海岸线(也称:1弧3环)的绿色屏障。在原有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林带宽度3000~5000m的滨海湿地防护林。
④规划在黄浦江上游闵行、松江、奉贤等县区营造水源涵养林2.5~3km2。
⑤利用郊区自然景观和人文等特点,规划了8个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它们是松江佘山风景游览保护区、淀山湖风景水体保护区、青浦泖塔区、大小金山岛自然保护区、崇明东平国家级森林公园、崇明岛东滩候鸟保护区、长江口中华鲟幼苗自然保护区、长江口9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
⑥规划营造12~15处成片林地,包括生态保健公园、度假公园、运动公园、湿地公园等,总面积25km2以上。
(2)研究开发湿地园林建设和
上海是个多湿地地区,如何利用湿地资源优势进行湿地园林建设,成了上海市各级政府部门关注的1个热点。上海市建设与管理委员会、上海市绿化管理局2001年新立研究课题就有4项(上海湿地资源优势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应用途径研究、城市空间特色绿化-湿地空间、水生湿生植物引种推广示范性研究、南汇滨海森林公园人工林建设示范性研究)。课题方向从理论研究、引种驯化繁殖技术、设计到示范区建立等各个方面。近几年来,市科委、市农委与湿地园林有关的研究课题和项目有4个,课题方向主要为湿地自然保护区、郊区人工林规划与建设等。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3)苗圃是湿地园林建设的1个重要基础
规划到2020年,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10m2,全市森林覆盖率30%以上。从苗木考虑,按5m21棵树,仅乔木就需要3000万株以上,还需要大量的灌木和地被植物。这是1个巨大的市场,具有诱人的产业前景。在这1产业导向下,出现了大量以水生湿生植物或湿地树木为主要产品的苗圃。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级各类进行湿地苗木生产的或公司不下30家,品种50~80个,其中湿地树木主要有墨西哥落羽杉(Taxodium mucronatum)、落羽杉(T. distichum)、池杉(T. ascendens)、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等10多种,湿生和水生植物有菖蒲(Acorus calamus)、鸢尾(Iris pseudacorus)、花叶芦竹(Phragmites australis var.striato-pictus)、荷花(Nelumbo nucifera)、睡莲(Nymphaea tetragona)、花叶美人蕉(Canna indica cv.Variegata)、香蒲(Typha spp.)、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水葱(Scirpus validus)、灯心草(Juncus effusus)等多个品种。
(4)湿地园林建设初见成效
中心城区大型公共绿地,如延中绿地、太平桥绿地、徐家汇公园、大宁绿地、黄兴绿地、华山路绿地等,都在绿地中设置了水面,面积占公园面积的10%~20%,其沿岸带几乎是自然式的土岸,通过水生和湿生植物种植和布景,丰富了城市景观,为市民提供了亲近水的场所,在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过程中,水面也发挥了作用。尤其在大宁绿地建设的1块人工湿地公园,取得了显著效果。
新建居住区绿化也重视水景和人工湿地的建设。如上海市爱建园住宅小区,建造4500m2人工湿地;万里居民住宅区在其北面横港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亲水的沿岸景观带;连房地产公司也要以 “亲水地带”作为房屋的卖点。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全市在建和规划建设的大型湿地公园约7~8处。如南汇滨海湿地森林公园,占地近3km2,2000年初已开工建设;位于上海闵行技术开发区高压走廊下利用原有鱼塘建设的大型湿地公园,也于2001年底破土动工。
4 展望
湿地园林是1个全新的园林类型,不论是建园理论,还是应用技术,都还不够成熟,有待于广大的园林工作者重视和完善。相信结合传统园林、生态学理论、要求以及历史文化特点,湿地园林定会成为21世纪风景园林事业的1个重要发展方向。
当前国内外城市进行生态重建,其中1个重要策略就是保护和利用水生湿生植物及其生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认为,建设湿地园林是城市生态重建的1个重要和有效途径。此外,通过湿地园林建设,能缓冲城市硬质景观的压力,满足人们亲近、回归自然的需求。试想人们在紧张生活之余,留恋于水天之间,徜徉在阳光余晖之下,无疑是心旷神怡的1大乐事。
:
[1] 朱钧珍. 园林理水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Morris A E J. History of Urban Form: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M], 2nd ed.,Longman Scientific && Technical, Burnt Mill, 1979.
[3] Bacon E N. Design of Cities [M]. Thames and Hudson, N.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