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人文素质目标下当代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构建(2)
2013-07-08 01:38
导读:三、提高人格素质是构建当代大学生健康的重中之重 对于当代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构建问题,提高大学生的人格素质应是重中之重,这也应该成为高校人才
三、提高人格素质是构建当代大学生健康的重中之重
对于当代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构建问题,提高大学生的人格素质应是重中之重,这也应该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具有博大、高尚、健康的人格素质。
1.培养博大的人格。博大的人格包括一个人的价值观、信仰、理想以及观察世界与人生的特殊视角。首先,人格的层面的建设,要解决人生终极归依的问题,它是人进行各种活动和创造行为的精神动力。在生活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人格构建的内核。另外,哲学层面的人格建设,要为主体提供与众不同的生存空间。哲学为人的创造行为提供了直接的理性支撑。有哲学素养的人能真实地感受到一种内在的自由,这样的人对于生活的要求就不仅仅是简单的适应,而是要创新构建;对于自我,不是沉湎消极现实,而是自我的超越。
2.培养高尚的人格。高尚的人格是指人格素质的层面。它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真诚、善良、正直、容忍、宽容等道德人格素质。在这一方面,中华的传统美德是值得青年一代传承和发扬的,例如,以“仁”为核心的“忠、孝、信、义”的人伦规范和“温、良、恭、俭、让”的行为方式,墨家提出的“兼相爱”的道德原则,以及中国广大劳动人民世代相承的勤劳俭朴、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正道直行、见义勇为等传统人格美德。道德人格的培养对于大学生克服心理问题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3.培养健康的人格。健康的人格是指人格素质的心理层面。它的主要功能是协调个体内部的关系,最终达到心理平衡和人格和谐。同时,健康的人格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体心理品质,包括认知品质、自我意识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交际品质等。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实践证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不仅仅是依靠心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依靠以育人为目标的素质。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等同于拥有良好的人格素质,与其单纯地从心的角度来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如究其根本,以构建良好的人格为出发点,从根源上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四、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目前,各高校都开始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普遍给大学生配备了专业心理教师,设立了学生心理服务部门。例如,盐城院党委学工部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内也有专门的心理健康协会,各个二级学院设有分管心理健康工作的辅导员、心理部,各个班级设有心理委员。此外,在每一学期都开展“5.25心理健康活动月”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每年新生入学的“大学第一课”系列主题教育中专门安排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内容。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还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人格问卷,然后把学生分成A,B,C三类,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归到A类,大学四年跟踪了解;问题不大的学生归到B类,请辅导员关注;没有问题的学生归到C类。大学生要形成正确的认知体系、优秀的意志品质、健全的人格特征,离不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也离不开学生所参与的社会实践和良好校园的熏陶。
培养健康的心理需要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学习和生活的实际,通过有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得正确的理念逐步内化为他们的认知体系,使得大学生能够学会认识自我、发展自我、适应自我,学会调节和控制情感、自我矫正情感的偏移、有意识地磨炼意志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决不能仅靠说教,而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体验具体的情景和心理感受,在体验中产生或巩固正确的认知、锻炼意志品质、改变不良行为。因此,按照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标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一是要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消极情绪的长期积累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则可以有效缓解消极情绪。二是要在第二课堂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高校应在第二课堂中,帮助大学生学习和了解必要的心理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疏导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长、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可以在新生入校时的“大学第一课”中科学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在校级和系级选修课中开设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等方面的课程,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办教育橱窗等方式向大学生宣传相关知识,提供维护心理健康与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三是要根据不同阶段以及不同学科的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正如林孟平教授所说:“我们深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很独特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潜质,故此可以改变以及成长。同时,每个学生都有其个人的价值,故有权利去享受被接纳、被爱护。无论一个学生的成绩和行为怎样,我们都有责任去协助他迈向成长。”
当今社会正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健康的心理比在以往任何时代都要更重要。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格素质已成为高学人才培养的迫切任务。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团结友爱的人际氛围,使当代大学生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真正成为
发展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