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学校因素。不少中学还未很好地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素质的培养。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只盯住初考和高考,给学生不厌其烦地灌输“学好功课”、“考试升学”、“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思想,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有没有出息的唯一标准,学生也就将考试升学的挫折看成是人生最大的挫折,一旦面临考试不如意时,想到家长或教师的斥责,自然感到惶恐和迷茫。同时,片面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等使得学生忙于应付,而教学方法单调死板,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以及学法不够,学生学习方法不对头等,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此外,据观察,有些教师对学生怀有深深的爱,但往往恨铁不成钢,动机虽好,教育方式却是反教育的,他们用简单粗暴的惩罚手段代替严格,严重地危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有的教师发现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成绩违背了自己的意志时,就以“你真是个猪脑袋,朽木一根”、“二百五”、“老鼠屎”、“害群之马”等偏激对其实施精神压力;有的教师对有缺点的学生动不动就说“请家长来”、“我以后再也不管你了”。学校中诸如此类的粗野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由于来自农村,本来就觉得自己不如城里同学,再加上学习上的困难和落后,他们会更加觉得无地自容。
三、相关对策及建议
根据上述农村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及其形成的原因,我们应当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帮助他们尽快摆脱困扰,走向健康成长的道路。消除农村中学生各种心理障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界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一方面,有关方面要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产力和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人,让农民增强自信心和提高地位,以消除可能导致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深层次的原因;另一方面,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在内的各个方面都要重视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联动机制”,共同努力对之加以与根除。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亲身工作经历,再具体提出以下应对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
第一,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素质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农村中学教师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位教师都应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质,力争成为合格的心理辅导员。学校要用素质教育的要求规范教师,为教师提供心理素质教育专业技术的进修机会。广大教师要全面深人学习教育心,并自觉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在施教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此外,教师是表率,其自身的心理健康与否也是影响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自觉地调适自身心理状态,不以自己的情感因素干涉教育行为,对自己所培养的“精神产品”负责。
第二,加强组织管理,设里心理辅导专业机构及教师
农村中学及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管理,确保经费投人,设置心理辅导专业机构及教师,保证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辅导计划和评价机制,同时加强监控,以保证心理辅导机构及人员高效运转。
第三,创设和谐的教育和人际沟通气氛
创造积极、、温暖、和谐的学校及家庭氛围对于预防和消除农村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是相当重要的。家长与教师要关心、鼓励和帮助学生,避免消极的批评和斥责;学校要加强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优化学习环境,积极开展“一帮一”、“互助互学”活动,使全体学生在友好的大家庭中自信乐观地学习、生活和交往;教师要加强家访,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征求家长的意见和要求,使学生在一个充满爱心的环境中学习。此外,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人际交往和沟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学校应通过课堂、讲座、咨询、讨论、学习小组、实验等形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使他们在日常交往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紧张、恐惧、自卑、孤独、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倾向。
第四,推进教学改革,并实施多样化的灵活有效的心理辅导途径与方法
由于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而且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辅导时不是刻意地按照某一种模式来进行,而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灵活机动,各方面协调配合,力争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1,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中学及主管部门应考虑充实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放松的心态中吸纳知识与提高能力;同时,删减目前教材的某些内容,降低要求,以减轻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多采用一些生动活泼与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想学、乐学和会学,以消除厌学心理。
2、应用多种途径及方法进行心理辅导或干预。一是开设心理辅导课或讲座,并利用校广播站、黑板报、橱窗等宣传工具介绍心理学知识,普及心理自我疏导常识等;二是通过咨询信箱,热线电话,网上交流或直接面谈等途径,有针对性地对心理障碍严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三是“家校联手”开展心理辅导,利用家长会进行宣传,让家长对心理辅导有所了解,进而协助学校开展工作,“家校联手”形成合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四是实施针对性强的心理矫正方法。例如,针对那些对人生及前途感到迷惘的学生,利用目标激励法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学习与人生指导,让他们从浮躁中冷静下来,在茫然中认清方向,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人生规划,重新找到目标和自信。又如,当面临人学、重大比赛或考试、青春发育等关键时期或场合,心理适应力差的学生就会出现相应的心理障碍。加强专项训练可以增强学生在这些特殊时期的心理适应力。教师应适时地加强中学生的青是刹胡心理引导和挫折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身心发展变化特点与积极应对挫折,使其愉快地接纳与理性地控制自己,在挫折中接受和磨练自己,以保持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