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江南地区的土壤耕作制度(4)
2013-07-29 01:02
导读:》,《中外周刊》第207号,1927年4月9日,见章有义:《中国近代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第392页。 [8](明)邝璠:《便民图纂》卷1《耖田
》,《中外周刊》第207号,1927年4月9日,见章有义:《中国近代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第392页。
[8] (明)邝璠:《便民图纂》卷1《耖田》。
[9]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第18卷《农机具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3月,第50页。当然,耱并非完全由畜力来牵引,在缺少耕畜的地方亦有用拖拉的。同样,耙也有用人力拖拉进行的。
[10] 据《浙江农佃制度之》《中外经济周刊》第207号,1927年4月9日,见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第394页;刘大钧:《我国佃农经济状况》,上海太平洋书店,1929年9月,第156——158页。
[11] 嘉善县志编纂委员会:《嘉善县志》,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4月,第224页。
[12] 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1月,第103—106页。
[13] 曾雄生:《跛足农业的形成——从牛的放牧方式看中国农区畜牧业的萎缩》,《中国农史》1999年第4期。
[14]赵文彪:《崇德、德清兽疫防治之经过及畜产调查》,《浙江省建设月刊》第8卷第9期,1935年3月,第14页。
[15]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第125页。
[16] 常熟市兴隆镇志编纂委员会:《兴隆镇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8月,第181页。
[17] (德)瓦格纳:《中国农书》,王建新译,商务印书馆,1934年9月,第232页。
[18]吴江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吴江县志》,江苏科技出版社,1994年7月,第191页。
[19] 如《乌青镇志》卷7《农桑》所载:“清咸丰庚申、同治甲子吾乡两次兵燹以后,村落为墟,田地荒芜,豫、楚、皖及本省宁、绍、台之客民咸来垦荒,其耕耘多用牛功,……既省费,亦省功,乡民亦有用牛力耕田者。”
[20]姜彬主编:《稻作与江南民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132—133页。
[21] 民国《乌青镇志》卷7《农桑》。
[22] 姜皋:《浦泖农咨》。
[23] 《双林镇志》卷13《农事》。
[24]当然,各工作环节在每次操作时可能并非只进行一遍。
[25]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上海农谚》,中华书局,1961年,第197、198页。
[26]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乃粒》,见谢国桢:《明代
经济史料选编》(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页。
[27] (清)包世臣:《齐民四术》卷1上《农一》上《任土》。
[28]何庆云、熊同龢:《吴兴的稻麦事业》,《浙江省建设月刊》第8卷第6期,1934年12月。
[29] 《拟请督导各乡农民,从事冬耕期增副产而除螟患案》,1946年7月28日。桐乡市馆,档案号:M8—12—65。
[30] 邹超亚主编:《南方耕作制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第48页。
[31] 《上海市松江县城东人民公社单季晚稻丰产经验调查研究报告》(初稿),1959年12月25日,上海松江区档案馆,档案号:6—11—20。
[32]满铁:《江苏省松江县实态调查报告书》,1940年,第82页。
[33] 《松江米市调查》,1936年7月1日,第41页。要指的一点是,由里面的论述可知此处的松江指的是原松江府,而非单纯指松江县。
[34]嘉善县志编纂委员会:《嘉善县志》,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第233页。
[35] 瓦格纳:《中国农书》,王建新译,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238页。
[36]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125—126页。
[37]张宗弼:《浙江平湖农业调查报告》,《月报》第1卷第3期,1929年5月。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38]何庆云、熊同龢:《吴兴的稻麦事业》,《浙江省建设月刊》第8卷第6期,1934年12月。
[39] 陈恒力:《补农书校释》,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25页。
[40] F. H. King:Farms of Forty Centuries。
[41] 民国《嘉定县续志》卷5《物产》。
[42]民国《南汇县续志》卷19《风俗志二·物产上》。
[43]满铁:《上海特别市嘉定区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1939年11月,第66页。
[44]满铁:《江苏省太仓县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1939年11月,第68页。
[45] 民国《川沙县志》卷5《实业志·农业》。
[46]满铁:《上海特别市嘉定区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1939年11月,第66页。
[47]满铁:《江苏省太仓县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1939年11月,第68页。
[48]农业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农谚》(上),农业出版社,1980年5月,第507页。
[49](清)包世臣:《齐民四术》卷1上《农一》上《作力》。
[50]民国《川沙县志》卷5《实业志·农业》。
[51] 民国《南汇县续志》卷19《风俗志二·物产上》。
[52] 满铁:《上海特别市嘉定区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1939年11月,第63页。
[53]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东大农科1924年所作的《江苏省农业调查录》(沪海道属、苏常道属及金陵道属)里很明显的看出来。就所有的春花作物来说,这一点似乎很普遍。
[54]陈恒力:《补农书校释》,农业出版社,1983年7月,第39、106页。
[55]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26《树艺·谷部下》。
[56] (清)姜皋:《浦泖农咨》,见《续修四库全书》第97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57]严格来说,桑并不能算做大田作物,不过考虑到桑树在近代江南地区的重要性及大面积种植,因此在此把其作为一种大田作物对待。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58]陈恒力:《补农书校释》,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42——43页。
[59] (清)包世臣:《齐民四术》卷1上《农一》上《任土》。
[60]实业部局:《中国实业志·浙江省》第4编《畜牧·蚕桑》,(丁)174页。
[61]李伯重:《明清江南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
[62] 对此,笔者已另有文章专述,即《近代江南地区的自然与农作制》(未刊稿)。与李伯重、《太湖地区农业史稿》编写组等学者不同,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一年两作制在江南地区并未取得优势地位。李及诸位编写组的论述,可参见李伯重:《“天”、“地”、“人”的变化与明清江南的水稻生产》,《史研究》1994年第4期;《太湖地区农业史稿》,农业出版社,199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