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人的婚姻家庭形态与农业生态的关系——以
2013-07-27 01:07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摩梭人的婚姻家庭形态与农业生态的关系——以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在社区中,家庭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消费单位,
在社区中,家庭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消费单位,在进行生产劳动和一系列消费活动过程中,必然对社区周围的生态产生影响。因此。这一过程也是村民以家庭为单位同社区生态环境发生关系的过程.但是,不同类型的家庭所进行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过程及结果都不一样,对社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一样。本文试图以丽江地区永宁乡八珠村为例探讨不同的婚姻家庭类型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关系。
八珠村西距永宁乡政府约6,9公里,东南距泸沽湖16.8公里,是永宁乡泥鳅村辖下的一个自然村。八珠村东与则波自然村和格姆女神山——狮子山相邻,西与打波自然村相毗连,南面靠金处山,北面是耕田。在上,曾有数位八珠村人进入土司统治系统担任伙头。管辖一个至几个毗连的自然村,因此。八珠有“头人村”之称。此外,八珠村还负责为历代土司办理一切重大节庆活动,因此,也被称为土司府的“歌舞团”。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村子,八珠村至今仍较为完整地保存着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和阿夏婚姻。(1)同时,村中杂居的少量汉族、彝族、普米族家庭使我们能对不同的婚姻家庭形态与农业生态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
八珠村共有72户家庭,397人,其中摩梭人40户,242人;普米族16户,77人;汉族16户,76人;彝族、傈僳族各1人。在242名摩梭人中,有婚史人数134人,其中有7人为异居婚,占有婚史人数的53%;43人为同居婚,占有婚史人数的32%;20人为一夫一妻制,占有婚史人数的15%。
村中汉族的婚姻形式主要是一夫一妻制。在全村76名汉族中,有婚史人数35人,其中30人为一夫一妻制,占有婚史人数的86%;4人为异居婚,占有婚史人数的11%;1人为同居婚,占有婚史人数的2.896。村中普米族也有同汉族相似的情况.全村77名普米族中,41人有婚史,其中有6人为异居婚,占有婚史人数的14.6%;5人为同居婚,占有婚史人数的73.2%。显然,由于长期与摩梭人杂居,汉族、普米族的婚姻形态也受到了摩梭人的影响。
从家庭形态方面看,在40户摩梭家庭中,保持着摩梭人独特家庭形态的家庭有33户,占摩梭家庭总数的82.5%,其中26户为母系大家庭,6户为双系家庭,另外7户为父系家庭,1户为独户。16户普米族家庭,16户汉族家庭则全部为父系家庭。
摩梭人独特的婚姻形式“保留了若干的群婚实例和血缘婚残迹,与典型的对偶婚也不一样,显然还处于初期对偶婚阶段。”(2)汉族、普米族的婚姻形式属于专偶制婚姻.即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是一种联合家庭类型。“即由(父)母和多个已婚子女甚至包括已婚的孙女组成的大家庭”(3)汉族、普米族的一夫一妻家庭基本上是扩展家庭或是核心家庭。(4)这两种不同的婚姻家庭形式对社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数量的控制和资源的合理安排;薪柴与森林及生态;土地占用与土地资源合理使用;森林管护等四个方面。
1、人口数量的控制及人力资源的合理安排。人类是生态运动的能动参与者,但过多的人口只会破坏人口、资源、生态三者之间的平衡运动。控制人口,将人口数控制在该社区的生态、资源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同时合理安排使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是保证该社区内的居民能实现、、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前提条件。就摩梭人而盲,独特的婚姻家庭形态使摩梭人在人口数量控制,合理使用人力资源方面比同村的汉族、普米族都表现出更多的合理性.
从控制人口数量方面看:1970年八珠村摩梭人共30户,计210人。(5)到2001年1月,全村摩梭人有40户,共242人。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o.474%;而普米族、汉族人口增长比较快,1970年普米族有7户,计47人,后来由于儿女结婚分家,先后由原来7户普米族家庭中分出了9户普米族家庭。到2001年1月,全村有普米家庭16户,计77人,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6%。汉族和普米族相似,1970年,全村汉族有9户。计45人。由于不断分家,到2001年1月,全村有汉族16户,计76人,年平均人口增长率为1.76%。造成摩梭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1)子女共有观念对人们生育行为的遏制。在母系大家庭中,各姐妹团结友爱,共同生活在一起。她们的孩子由姐妹共同抚养,视为姐妹共同的儿女,不会产生只有亲生的才是自己的后代的意识。所以即使是小孕妇女。只要姐妹中有人生养孩子,也就等于自己生养了孩子,自己不一定再要生养一个自己的孩子。
(2)独特的家庭结构对人们生育行为的遏制。在农村社区,家庭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基本单位,家庭的生产力、富裕程度同劳动力人口数有直接关系。但在摩梭人独特的母系大家庭中。所有家庭成员几乎终生同自己的母亲、姐妹兄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母亲带领下,共同生产劳动、生活。因此,同其他民族的小家庭相比,摩梭母系大家庭拥有相对充足的劳动力,他们没有必要通过人口增殖来使家庭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源和劳动力。
(3)“生育不是阿注婚所要达到的目的。在阿注婚中,男女间的关系主要是一种基于感情的性伙伴关系。生育行为无疑会减少年青人性生活的愉悦成份。特殊的家庭结构也使他们不必为生儿育女而结合,加之在摩梭人中,对安全期避孕常识在解放前就有了普遍了解,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6)因此,阿注关系的特定内涵无疑在客观上减缓了摩梭人口增长速度。据,在实行异居婚的73名摩梭人中有约22%(16人)的人没有生育过小孩。
汉族和普米族的家庭是不断从父系家庭中分离出来的小家庭。这种新建的小家庭缺乏足够的劳动力。他们通过增殖人口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使得汉族、普米族人口增长很快。另外,汉族、普米族传统的传宗接代的人口观念也是造成两个民族人口增长快的原因之一。据调查,在普米族实行异居婚的6人中有!人没有生育小孩,百分比为17%;在实行一夫一妻制的30人中有2人没有生育小孩,百分比为6.796。汉族有婚史的35人(包括实行异居婚的4人)则全部生育了小孩。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从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方面看:全村各家各户基本上都从事农业、种植、
养殖业。此外,部份劳动力资源相对富余的家庭还从事、零售、木工或外出打工等副业。这样的摩梭家庭有24户,占所有摩梭家庭的60%;普米族家庭9户,占普米族家庭总数的56%;汉族家庭3户占汉族家庭总数的8.8%。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虽然摩梭人口增长缓慢,但因为摩梭人很少分家,所以每个大家庭中人口较多(平均每户6人),利于分工协作,可以从事多方面工作;汉族、普米族虽然人口增长快,但由于不断从大家庭中分出小家庭,人口分散,故每户家庭人口较少(汉族平均每户4.7人,普米族平均每户4.8人),劳动力较摩梭家庭紧张,只能从事有限的劳动。
2、薪柴、森林和生态。薪柴的大量消耗是导致森林消失,生态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不可能不烧柴的情况下,提高柴的利用率,减少用量,能有效地减轻对生态的压力,维护生态的平衡。
同许多农村一样.木柴在八珠村的生产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木柴主要用于两个方面:a、老虎灶。老虎灶是指用来煮牲畜饲料的灶,因用柴量大,故俗称老虎灶。村中的大型牲畜(猪、牛、马)共有261头,人均0.7头,(7)以此推算,平均每户摩梭家庭养畜4.2头,每户汉族家庭养畜3.3头。每户普米家庭养畜3.4头。由于摩梭家庭饲养的大牲畜比汉、普米家的多,老虎灶的用柴量也就比汉、普米家多。
b、火塘。村中无论是摩梭还是汉族或普米,每家都设有火塘。火塘主要用来作饭、照明、取暖。此外,与汉族、普米族不同,摩梭家的火塘象征家族的兴旺,一般不能熄灭。所以,摩梭人和汉、普米族相比,无论是老虎灶还是火塘的用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