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淮北地区棉铃虫的发生及防治(2)
2013-07-31 01:09
导读: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病区调种,选用轻感、耐性相对较强或抗虫棉品种,在同等条件下可降低田间棉铃虫发病率的20%~30%。 3.2防治 适时播种,重发病
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病区调种,选用轻感、耐性相对较强或抗虫棉品种,在同等条件下可降低田间棉铃虫发病率的20%~30%。
3.2防治
适时播种,重发病田块因地制宜地适期晚播,减少病菌侵染的条件。根据田块肥力水平,合理掌握播种量,与禾本科作物尤其是水稻轮作,使植物得到适当的单株营养面积和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集中清除并烧毁剔除的棉苗和残体,减少田中菌源,能明显减轻病害,增强棉株抗病力。实行水旱轮作,种子消毒、清洁田园等综合措施,正确合理、适时适量运筹肥水、农,特别是氮肥的使用,做好化控工作。中耕除草、间苗整枝、对低洼田块进行改造、及时排除田间积水等措施,对恶化病虫生存条件和减少菌源、虫源都有一定作用。根据棉铃虫入土化蛹一般在土壤内5~10cm内越冬的特点,秋(春)翻冬(春)灌、开春铲埂除蛹,可以风化土壤,破坏蛹室,致使棉田内绝大多数越冬蛹死亡,消灭越冬蛹。
3.3采摘卵块
由于棉铃虫大部分都在棉株的花铃中,因而在虫卵盛发始期要仔细检查棉花叶片顶心和上部边心的嫩叶、嫩蕾、群尖,结合田间打杈整枝,人工按行逐棵检查,发现卵块立即将卵块抹掉,及时摘除败花,要求2~3d摘1次,连续3~5d作业,注意摘除的残枝、败叶、卵块等要带出田外集中处理。7~8月结合根外追肥,往棉株上喷1%过磷酸钙液,能有效减少棉田有效产卵量,减轻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
3.4捕杀幼虫、诱杀成虫
初龄幼虫集中为害时,利用早晚时间和阴天人工捉杀,及时采摘受害部分叶片、枝梗、花蕾,将摘除的顶心,打掉的无效花、蕾等及时带出田外集中消灭,可明显减少田间卵和初孵幼虫的存量。在棉田内种植诱集作物玉米、高粱、胡萝卜等,使其抽雄期与3代成虫发生期相吻合,诱集成虫在玉米、高粱等作物上产卵,控制棉铃虫的大发生。2、3代成虫盛发期运用杨树枝把诱杀成虫,一般用150~195把/hm
2。在棉铃虫大发生时用高压汞灯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趋化性进行捕杀、诱杀,可减少棉田落卵40%~50%以上。还可以用性诱剂在成虫发生前2~3d捕杀。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3.5杀卵灭幼虫
由于棉铃虫发生量区域之间差异较大,各地应定期进行田间,掌握好虫情动态。用药要掌握最佳用药时间和正确的施药部位及合理的施药方法。
淮北地区棉铃虫产卵高峰期一般在8月20~25日,盛末期在8月30日前后。应掌握在棉铃虫产卵高峰到孵化盛期、当日百株卵量2代达50粒、3代达30粒、4代达40粒时及时施药。常用的药剂有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氟氰菊酯、2.5%多杀菌等,对水喷雾,药液量不低于1 050kg/hm
2。施药时做到喷洒均匀,雾滴细,液量足,对准棉枯顶心、嫩头、嫩叶、幼蕾、幼铃部位重点打透。药剂须交替使用,施药时间选择上午10时以前、下午4时以后,避开中午高温施药,以防止出现农药中毒。若喷药后防效差或喷后2h内遇雨应隔5~7d及时补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