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防护林的土壤改良效益与胁地现象的克服(2)
2013-08-26 01:06
导读:2农田防护林带胁地现象的产生与克服 2.1农田防护林带胁地现象的成因 在农田防护林建设过程中,由于林木根系和冠幅巨大,对作物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
2农田防护林带胁地现象的产生与克服
2.1农田防护林带胁地现象的成因
在农田防护林建设过程中,由于林木根系和冠幅巨大,对作物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林木与根系附近作物争夺土壤水分和养分;树冠冠幅较大,遮阴面积大,时间长,造成附近区域的光照少,地温高,迎风面近树区的空气湿度小;虽林带缩小昼夜温差,有减免高、低温致害的正影响,但也有不利于干物质积累、影响作物发育,甚至降低种实品质的负影响。农田防护林的负影响随着许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对秋季作物影响大于夏季作物,林带阴面大于阳面,在瘠薄的土壤上大于肥沃的土壤上,在干旱年份和无灌溉条件下大于湿润年份和有灌溉条件的[11]。
2.2农田防护林带胁地的克服
要消除或减轻林带胁地负面影响,可以考虑采用以下措施:①农田防护林要合理布局,主、付林带严格按要求设计,实行水、田、林、路、电统一规划,少占耕地。②选择窄冠、根深、枝叶稀少、发芽晚的树种。③栽树前要深耕整地,多施有机肥,促进根系向深层发展。④在林带与农作物之间,距林带约1.5m处,挖一条深50~60cm的断根沟,以避免树冠扩展到农地浅层土壤中。⑤在林带威胁地明显的范围内,种植绿肥作物、瓜菜、草等比较耐阴的植物。农田防护林本身也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能对输出多种多样的林产品,包括木材、条材、薪材、干鲜果品、茶叶、绿肥、饲料、燃料、木本粮油、药材和木本蔬菜等,其作用之大,是不可低估的。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与作物、绿肥、牧草等混种,不仅改善农田生态,而且更能充分利用地力,将生态潜能转化为最大的生物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再大力发展畜牧业,获得更多的畜产品,从而解决农、林、牧三者争地的矛盾。可见,建设农田防护林是调控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生产、满足人们对牧产品日益增长需要的必由之路。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3结语
农田防护林的营造形成了以林网为主体的生态系统,不仅可提供生产原料,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系列的相关功能和服务,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对整个地区的气候、土壤、生产等都具有重大的防护与调节作用,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高效能
生物工程。随着人们对资源环境的日益关注,农田防护林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方面的效益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范志平,曾德慧,朱教君.农田防护林生态作用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4):130-133.
[2] 曾德慧,姜凤岐,范志平.农田防护林的可持续经营[J].应用生态学报,2002(6):747-749.
[3] 洪涛,刘发明.防护林区域生态效益
评价指标体系[J].甘肃科技,1999(2):59-61.
[4] 代力民,王宪礼,王金锡.三北防护林生态效益评价要素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2006,13(2):47-51.
[5] 张金池,胡海波.水土保持及防护[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6] 徐德炎.和田地区农田防护林体系防护效益的报告[J].新疆环境保护,1998,16(4):108-116.
[7] 朱廷曜,关德新,周广胜.农田防护林生态工程[M].北京:中国出版社,2000.
[8] 郑亮,李滨,汪德玉,等.安徽省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效益分析[J].安徽林业科技,1999(4):7-9.
[9] 武建林,张良谱,刘随存.晋中农田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其效益评述[J].山西林业科技,2001(3):40-44.
[10] 鲍玉海,贺秀斌,杨吉华,等.三种网格的农田防护林防止土壤风蚀的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7,21(2):5-8.
[11] 张继霞,常立华,杨金荣,等.农田防护林的作用[J].中国林业,2006(5A):31-32.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