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免耕之保护性耕作技术探析(2)
2013-08-26 01:06
导读:(3)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能有效地降低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据我们对7个重点示范基地的,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栽培比传统耕作作业次数减少1~7次
(3)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能有效地降低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据我们对7个重点示范基地的,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栽培比传统耕作作业次数减少1~7次,且减少了人畜作业量,生产成本比传统耕作减少11.4%~28.3%,粮食产量增加15%~18%。由于产量增加和成本降低,粮食生产的效益显著提高,平均纯收入比传统对照区提高1 350~3 000元/hm
2,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通过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栽培能够有效地培肥地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减少天然降雨冲刷和土壤的流失量。寿阳试验区玉米试验表明,玉米少、免耕保护性耕作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平均增加0.046%,比传统耕作区增加35.74%,水解氮增加6.55%,速效磷增加16.4%,速效钾增加10.17%;尧都区小麦少、免耕保护性耕作试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平均增加达到0.065%。
3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措施
(1)从实际出发,在引进国外先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选择具有不同耕作制度、自然条件和种植作物建立长期稳定的少、免耕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对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机理、技术体系、生产成本和应用效果作长期的试验研究,逐步形成和确立适合本地不同地区的一年一作玉米、一年一作小麦、小麦—豆类一年两作和小麦—玉米—豆类两年三作的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这些技术模式都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2)建立科学的运作机制,抓好典型示范,由于少、免耕保护性耕作农业与传统耕作农业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让农民通过试验区的效果认识和掌握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
(3)坚持农机、农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的农艺技术,是靠农业实施到位的,因此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机具必须满足农艺技术要求,重点是在有作物残茬覆盖的情况下,保证播种质量和不翻耕的情况下如何除草。另一方面,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是一项不同于传统耕作技术的新的耕作方式,要研究新的农艺规范,使农机与农艺互相适应,互相促进,潜力很大,前景广阔。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4)坚持连年实施,避免短期行为。少、免耕保护性耕作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径流、提高土壤肥力,但要达到这个效果就必须连续坚持数年,不得间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预期效果。据临汾市尧都区连续9年对采用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示范的小麦地调查,土壤有机质含量1992年为0.895%,2000年达到1.37%,这是一个逐步的量变过程。
(5)强化
培训,普及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知识。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是一项集成组装的综合性技术,需要综合运用秸秆还田、化学灭草、合理深松、化肥深施、精量播种和免耕播种等技术。多年来,示范区对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的发展速度与质量。举办保护性耕作技术短期培训会议、讲座,对项目区的主要人员、技术骨干,从技术原理、操作规范、技术分析等方面进行技术培训,并安排实施项目区农户、农机手、技术人员的培训计划。
参考文献
[1] 郭瑞,季书勤,王汉芳.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07(7):5-9.
[2] 许继光.保护性耕作的定位思辨和总体构想[J].当代农机,2007(6):34-36.
[3] 田慧,谭周进,屠乃美,等.少免耕土壤
生态学效应研究进展[J].耕作与栽培,2006(5):10-12.
[4] 汪涛,庞蓉,刘远芝.浅谈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06(2):39.
[5] 李明,马万年.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践与探讨[J].山西农机,2005(4):33-34.
[6] 周桂霞,汪春,来永见,等.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5(1):12.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