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发展密植茶园的生态意义(2)
2013-09-14 01:13
导读:三峡大坝建成后,虽然出库泥沙量已大大减少,但库区内大量泥沙仍滞留于库区,这就是说库区水土流失依然存在。以开县为例,其幅员面积3 959km 2 ,按
三峡大坝建成后,虽然出库泥沙量已大大减少,但库区内大量泥沙仍滞留于库区,这就是说库区水土流失依然存在。以开县为例,其幅员面积3 959km
2,按照该县水土保持委员会过去提供的年数据资料,水土流失面积2 707km
2,占幅员面积的68. 37%。又据新华水文站测得的输沙量情况分析,输沙量年均为1 010万吨,以三峡工程服务年限100 年计,开县输沙量就相当于1/4 库容。[2]由此可见,防治三峡库区的水土流失,始终是库区生态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陈养于2007年的试验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当日降雨水平大致相当(均在60mm左右),水土流失的程度与坡度、坡长成正相关关系,如他测得坡度为15°、坡长为55mm,日冲刷量为12.41m3/hm
2;坡度35°、坡长51mm,日冲刷量为24.81m3/hm
2;坡度22°、坡长124mm,日冲刷量为36.46 m3/hm
2;坡度35°、坡长200mm,日冲刷量为41.15m3/hm
2。无论何种密植程度的茶园,都有降低水土流失的作用,而密植速生茶园能迅速覆盖裸露行间,植株枝繁叶茂,根系盘根错节,固着土肥的作用更明显。如丛栽种植方式,茶园日冲刷量为61.94m3/hm
2;单条栽种植方式,茶园日冲刷量为23.97 m3/hm
2;采用双条栽种植方式,茶园日冲刷量为11.99m3/hm
2;采用多条栽种植方式,茶园日冲刷量为6.00m3/hm
2。也就是若以丛栽茶园的水土流失量为100%,采用单条植的水土流失量可降低到38.70%,采用双条植可降低到19.36%,采用多条植的可降低到9.69%[3]。
由以上不难看出,在三峡库区发展密植速生茶园,不仅有利于安置移民,维护库区的稳定;而且从库区生态平衡、大坝安全的角度看,用密植茶园作为植物性的措施,有利于改善三峡库区生态条件,促进退耕还林工作,降低水土流失,减少入库泥沙,保障三峡枢纽的优质高效和延长寿命,推进长江流域的全面开发及建设,对于维护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中国大学排名 3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推动三峡库区密植茶园建设 围绕保护库区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突出防止水土流失这个重点,三峡库区的密植茶园建设应特别注意以下技术措施的运用。
一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选择建园模式。即在积极推广山地行之有效的“山顶戴帽子,山腰结带子,山脚穿鞋子”的土地利用方式基础上,尽量选用复合经营模式,特别是结合三峡地区的气候环境,采用茶—柑二元复合种植模式,或者茶—柑—杉三元复合种植模式。有研究表明,在多种种植模式的比较中,此2种种植模式不仅能大大降低水土流失,而且能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4]。这对于安置库区移民、提高库区人民经济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建立蓄排系统。水土流失使表土不断冲蚀,造成茶园浅(即土层浅)、漏(即砾石含量高)、缺(即养分缺乏),并增加泥沙入库量。因此,结合茶园规划建设,建立良好的茶园蓄排水系统,力求做到小雨不出沟,大雨不出园,对于保水保土保肥,减少泥沙入库量是完全必要的。
三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确定种植方式。封行成园,提早投产,对于库区水土保持的意义重大。因此,茶园种植宜采用2条、3条甚至多条植,力求实现1年种植,2年开采,3~5年达到高产。同时茶树种植要采用等高带状条植,茶蔸错开成“品”字形,并在每一个茶蔸中间用黏土培土,做成鱼鳞状。
四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运用综合技术。茶园水土保持技术很多,如深耕改土、重施基肥,可以增加茶园蓄水能力,促进茶树旺盛生长。采用定型修剪,增加树冠分枝密度,扩大树冠覆盖度,有助于减少雨水直接冲击地面,造成地表径流。特别是对于刚种植到茶园茶树尚未封行的一段时期,充分利用山地草资源较丰富的优势,实行幼龄茶园全面覆盖,有利于克服水土流失难关。研究表明:在坡度为5°的幼龄茶园里,用拦铺草约2 250kg/hm
2,土壤流失量是未铺草的1/15;在坡度为20°的幼龄茶园里,拦铺同量的草,土壤流失量是未铺草的1/7。不仅如此,铺草茶园与裸露茶园相比,全氮量由0.93%提高到1.20%~1.34%;有效磷由12.50%提高到18.545%[5]。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4参考文献 [1] 李卫红,彭补拙.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特点及环境危害防治措施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3,2(4):331-338.
[2] 柳建龙,谭正明.开县库区水土流失浅析[J].重庆
环境科学,1999(5):25-26.
[3] 陈养.茶区水土流失原因分析及其防治[J].建设,2007(2):27-28.
[4] 邓中美.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研究[J].湖北
林业科技,2002(2):5-10.
[5] 龚永新.山地种茶与水土保持[J].中国水土保持,1987(10):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