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发展密植茶园的生态意义
2013-09-14 01:13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三峡库区发展密植茶园的生态意义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摘要 密植速生茶园既具有早产、丰产以及良
摘要 密植速生茶园既具有早产、丰产以及良好的收益,又具有覆盖、固土以及防治水土流失的显著作用。作为植物性的措施,建设密植速生茶园对于保护三峡库区的生态平衡、保障三峡枢纽的优质高效以及长期的利用意义重大。因而要在重新认识密植速生茶园的基础上,以防治水土流失为中心,推动三峡库区的密植速生茶园建设。
关键词 密植速生茶园;三峡库区;生态平衡;发展对策
三峡大坝建成以后,库区每年都会根据产业调整以及库区生态保护的需要,种植一些经济林木。如三峡大坝坝头的秭归县,近3年来通过三峡库区发展项目中的茶叶项目支持,每年至少发展新茶园333hm
2,而且全部是以密植茶园的形式发展。按照规划,该县今后几年将继续按照这个速度发展,直至全县茶园面积达到667hm
2。因此,有必要从保持库区生态平衡、维护三峡大坝安全的角度,重新认识发展密植速生茶园的意义,进一步完善密植速生配套技
术,以库区茶园的建设与发展。
1对密植茶园的评介 20世纪70年代,贵州省湄潭茶叶研究所从实践中出1套茶树种植技术,即密植速生。密植速生技术在全国各地都有推广,包括三峡地区的一些茶区。实践证明:密植速生茶园较之传统的以单条方式种植的茶园,特点在于“早投产、早高产、早收益”。例如一般单条播的传统茶园,播种后经3~4年培育才能成园投产,而密植速生茶园大都第2年便可采摘。传统茶园单条播茶园至少播种8年后才能进入高产期,传统的稀窝大蔸茶园需时间则更长,而密植速生茶园5年即进入高产期,干茶最高产量可达3 750~4 500 kg/hm
2。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最初从贵州湄潭移植的茶园密植技术,曾落户于原太平溪公社(今三峡大坝北岸的太平溪镇)的水井沟,由于是试验示范,面积仅360m
2,平地种植。1974年冬选用良种,采用种子直播,突出密植这个中心,建园标准很高,并综合利用土、肥、水、剪、保、采等技术措施,实施了高水平的,加上西陵峡适宜的茶树生长,直播后2年时间,即育成了“矮、密、壮、阔”的丰产树型,并行小采,即已有产量记载,第3年产量1 728kg/hm
2,第4年产量3 270kg/hm
2,第5年产量达到3 780kg/hm
2。该试验小区5年合计干茶产量9 195kg,茶叶收入31 800元,按5年平均,产量1 839kg/hm
2,收入6 360元/hm
2。该试验示范带动了后来三峡地区密植速生茶园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2重新认识茶园密植,发挥其在维护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三峡境内山高坡陡,暴雨集中,自古存在水土流失问题。过去三峡由于降雨量多,地表径流大,丰富的地表水作用于山体坡面上,形成了强大的冲蚀力,逐渐使浅沟变为深沟,短沟变为长沟,形成沟壑纵横、河网密布的自然景观,这种地势地貌又加剧了水土流失。据20世纪90年代的分析: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34 600km
2,占总土地面积的58.35%。其中,轻度流失面积6 121km
2,占流失总面积的17.69%;中度流失10 493km
2,占总流失面积的30.33%;强度流失面积11 451km
2,占33.10%;极强度流失面积5 852km
2,占16.91%;剧烈流失面积683km
2,占1.97%。三峡库区属水土流失强度侵蚀区,年均侵蚀量达2亿吨以上,区内达到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失面积的5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