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2 病菌在不同培养基质上的生长情况比较
培养基质比较试验结果(表2)表明,梨黑星病菌在PDA+L′上生长最快,一般20 d菌落直径可达12 mm,在PDA+H′、PSA及A上次之,G上生长最慢。由于在其余培养基上生长极为缓慢,故未再列表赘述。
2.3 效测定
表3表明,70%代森锰锌10.0μg/mL和5%杀菌清水剂10.0μg/mL,对梨黑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均高达100%,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农药。植物制剂20%苦皮藤水浸液5. 0μg/mL抑制率也可达78.71%,这说明该植物制剂在防治梨黑星病中有很大潜力。
3 讨论
用17种培养基对梨黑星病菌进行分离的结果表明,PDA、改进PDA及PSA较易分离成功,组织分离法的成功率高于单孢分离法。其成功率的高低还与所采的新鲜程度关系密切,试验表明,如果在发病初期采褪绿斑或是刚产生微薄霉层的标本,随采随分成功率可达90%以上,反之,成功率很低。据有关资料报道,分离时采用麦芽琼脂培养基成功率最高[3],进入夏季不宜用单孢分离法。本研究结果表明,只要分离过程中消毒时间掌握好,将pH值调节到适宜于该菌生长的偏酸中,一般在该菌发生时间(4~10月)[4]采集的标本用上述PDA+G、PSA、PDA、PSA+G、PSA+L、PAS+H、PHA+L′等培养基进行组织分离均可获得成功,而且很少有污染,20℃下7~10 d菌落直径可达3~4 mm,并产生少量分生孢子。本试验中也采用黑光灯照射,意在诱导产孢[5],但发现其对该菌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对产孢效果却不理想。另外,利用无糖PB或降低糖含量的PDB进行培养,菌丝生长也较快,10 d菌落直径可达9~10 mm(用十字交叉法,从瓶底测量其菌落直径[1,2])。说明该菌在无糖或少糖条件下,有利于营养生长。虽然已有资料研究出了产孢方法[6],但产孢量仍很少,室内药效试验还有赖于田间发病后采集的标本。其分离物的产孢机理、培养时需黑光还是黑暗、或是散光、以及基质营养等条件,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在药效测定试验中,10.0μg/mL 70%代森锰锌和10.0μg/mL 5%杀菌清水剂对梨黑星孢子的萌发抑制率均高达100%。植物制剂20%苦皮藤水浸液5.0μg/mL抑制率也达78.71%,虽低于试验中的化学农药,但其低毒、低残留、对环境无污染,且低,在杀菌剂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如果将该试剂的浓度加大是否也能达到与化学制剂相同或近似的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试验证实。
[参考文献]
[1]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出版社,1996.
[2] 孙广宇,宗兆锋.植物病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 曲俭绪.梨黑星病菌培养基的比较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1987,9(2):179-180.
[4] 李建荣,石万成,文纯友,等.梨黑星病发生规律初步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18(6):511-514.
[5] 范燕萍,冷怀琼.梨黑星病菌的产孢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1,9(2):291-296.
[6] 李保华,赵美琦,张美蓉,等.梨黑星病菌分生孢子侵染及产孢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8,28(4):29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