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及附着其上的各种歧视性制度
农民工之所以成为迁徙的候鸟往返奔波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其根源是因为户籍制度及附着其上的各种歧视性制度。只有取消户籍制度,逐步实现公民迁徙自由,才能使一部分工作稳定和有能力的农民工逐步在城镇落户,推进城镇化,减少农民数量,最终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消除社会保障领域存在的二元现象。改革户籍制度,彻底拆除分隔地区和城乡的围墙,形成人人平等、公平竞争、尊重个人选择的市场迁移机制,使一些有能力的农民工进入劳动力市场,获得城市社会保障,而不是作为一个群体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2.建立工会组织,健全利益表达机制,保持顺畅的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
资强劳弱是市场经济中一种普遍的现象,由于掌握的资源很少,农民工尽管人数众多,但在公共决策中缺乏话语权,属于“沉默的大多数”。涉及农民工利益的时候,往往要靠政府和大众媒体来为他们说话。健全利益表达机制,例如社会舆论的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等,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回避的重要环节。在农民工中建立工会组织不仅可以维护农民工最基本的合法权益,而且能使工会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助推器”。作为农民工最重要的利益诉求渠道之一,工会应努力发挥的作用是:最大限度地将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着力抓好宣传教育工作;坚持走依法维权之路;推进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积极参与劳动争议的处理。
3.创新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基金筹集机制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运行面临着基金短缺难题,农民工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应该开辟新思路,创新基金筹集机制。首先,运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如规定企事业单位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可在税前列支。其次,对完全市民化的农民工,实行承包土地转让制度,将其转让收入全部或部分纳入农民工社保基金,并折算成本人一定年限的个人账户积累额。这既有利于农民工社保个人账户积累,又能促进农村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6〕最后,在农民工输入城市与农民工输出地区建立一种横向财政支付制度,这种制度可看作是城市对农民工的补偿。
4.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和接续机制
农民工社会保障管理既要考虑保持与现行制度的衔接,又要适合农民工的特点和需要。从长远来看,应当把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但农民工工作场所的不固定、工资收入的不稳定、未来归宿的不确定等因素又不得不考虑。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设计一个确保社会保障关系能够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转移的管理模式。
5.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司法保障措施
法律制度的欠缺给农民工社会保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保障对象不明确、保障资金来源不稳定、保障标准不一致、保障管理方面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等等。要使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建立起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就必须制定一系列适应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并在政府的主导下,明确规范主体各方的社会保障职责。同时,应逐步完善司法保障措施,如果没有严格公正的执法,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依然是无法真正解决。
此外,要加强政府对农民工社会保障落实情况的监督,强化社会保障行政职能部门对相应的业务管理部门和基金营运机构的监督,发挥社会监督即新闻媒介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08)。
〔2〕彭宅文。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6,(01)。
〔3〕周亦乔。关于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4〕罗志先。当前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现状、缺失原因及其对策思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04)。
〔5〕沈君彬。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现状、根源、对策[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09)。
〔6〕张 莉。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反思与制度建构[J].理论学刊,2005,(10)。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