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1)(2)
2015-07-22 02:30
导读:因为人们需要的多样化, 社会 关系的复杂化,以及文化的多元化,使规范分成许多种类。特纳(R.H.Turner)提出“自发规范”(emergentnorms)这个概念,科塞解释
因为人们需要的多样化, 社会 关系的复杂化,以及文化的多元化,使规范分成许多种类。特纳(R.H.Turner)提出“自发规范”(emergent norms)这个概念,科塞解释说,一个学生在教室里总是坐在那个位子上,别人要是偶尔坐在那里,其他人就会感到奇怪,而偶尔坐到那里的人,自己也会产生坐了别人位子的感觉,这就是自发规范起作用。他还解释说由于突发事件的产生或在集体行为中,以往的规范不能适应突然变化的环境,于是产生了自发规范[4](p.432)。与自发规范相对应的是规定性规范(prescriptive norms)。规定性规范是由 法律 、道德、规则、条例以及风俗习惯等规定的。另外科塞还提出特殊规范(particularistic norms)和一般规范(universalistic norms)两个概念[4](p.277)。特殊规范是把家庭成员每个人都当作特殊的个人来看待的,比如她是我的妻子,他是我的丈夫,他是我的儿子,她是我的母亲等等。所以家庭规范是基于对成员的爱和忠心而建立的,所以是特殊规范。其实特殊规范要比科塞的定义宽泛得多,每个亚文化群体里都有他们的特殊规范,所以要“入境问禁”和入乡随俗,乡俗乡规对一般社会规范来说就是特殊规范。
以上说的规范分类都是从前的社会学家已经做过的,我们的新见解是把社会规范分为公开规范(manifest norms)和隐蔽规范(hidden norms)两种。公开规范是指群体、组织和社会公开宣布的规范,比如法律规范、道德规范、技术操作规范以及各种规章、规则,都是公开宣布的规范。社会生活主要靠公开规范调整,所以人们对这类规范 研究 较多,而对于隐蔽规范,人们或者没有发现它,或者发现了而认为它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不去研究。有鉴于此我们在这里着重对隐蔽规范作些研讨。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隐蔽规范是指公开规范不禁止也不提倡,然而被人们默默遵守着的那类规范。这种规范和公开规范一样普遍,各处都有。就拿最讲究公平竞争的 体育 比赛来说,它有一套公开而又公平的比赛规则,然而运动员常常使用一些公开规则没有明确规定禁止的 方法 去破坏对方发挥竞技能力。按理说这是不符合比赛宗旨的,但是它并不直接违反规则,所以都这么做,以致成为秘而不宣的策略和规范。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一个机会的争夺,也时常使用隐蔽规范,比如职位的升迁,公开规定是能力与品德的考查,然而在考查背后隐藏着拉关系、走后门等活动,这些活动也是有规矩可循的,在 中国 叫“路子”,不懂得这套隐蔽规范叫“不识路子”。不过要特别说明的是,不能把行贿受贿当作隐蔽规范,因为行贿受贿是违反法律的犯罪行为,它不是隐蔽规范。隐蔽规范既不违反公开规范,也不是公开规范明确允许的,它既不是对公开规范的补充,也不是对公开规范的违反,而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对自己有利的不便言明的规范,是一种擦边球式的规范。
隐蔽规范有可能转变成为公开规范,比如花钱买功名在中国 历史 上由来已久,从秦汉时期就有,但不是正途,可以看作是隐蔽规范。到了清代,把捐官定为制度,特别是咸丰、同治以后,捐例大开,于是官员候补就分成两个班次,一班是经过科举 考试 上来的甲班,另一班是花钱买来功名的捐班。于是花钱买官就从隐蔽规范变成公开规范。
隐蔽规范产生的原因是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利己主义自发倾向。人们的行为需要多种规范,而公开规范又不可能作详尽规定,所以人们在做事时,为了自己的利益,只要公开规范没有明确禁止的事情和行为就去做,于是就形成了隐蔽规范。我们要特别指出,隐蔽规范与自发规范不同,从产生原因看,隐蔽规范与自发规范有相似之处,但是本质不同。自发规范体现着群体的共同需要、共同价值标准,使群体活动更有秩序,或使群体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有应对的办法;而隐蔽规范总是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出发,它不考虑他人和整体的利益,只考虑如何在不违反公开规范的前提下,为自己或小团体争取更多好处。比如“打擦边球”(擦公开规范的边)与“打时间差”(打公开规范新旧交替的差)等办法,就属于隐蔽规范,对别人和整体都没有好处。按理说,一个社会最好不要有隐蔽规范,然而任何社会、任何 时代 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隐蔽规范和暗箱操作,在这方面,世界各国只有程度不同,而不存在有无的差别。不然的话,中国人不至于总要求提高办事透明度,外国人也不会总是嚷嚷费厄泼赖了。(注:费厄泼赖是对 英文 fair play的音译,含义是光明正大地比赛。)。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隐蔽规范的存在和发现,可以使社会学的功能 分析 避免陷入目的论的泥潭。工具主义的结构功能分析着眼于社会整体的协调一致,好像每一种结构都是有目的地建立起来满足社会某种功能需要的,因此在推理上难免导致目的论。隐蔽规范正是对社会整体协调发出挑战,如果把社会运行比作一部奏鸣曲,隐蔽规范就是这部奏鸣曲中的一串不和谐但又去不掉的音符,人们听得久了,只好把它当作一个声部来听了。因为社会毕竟不是根据乐理创造出来的一部乐曲,它有和谐音,也有不和谐音。
三、权力制度体系
(一)权力的产生
前面我们依次分析了角色→人格→价值标准→规范,说明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及互相作用。到此为止,除了有隐蔽规范这个不和谐音符之外,我们看到的一幅美好和谐的社会风土人情画,犹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中国《桃花源记》中的社会。但是,人们看到的现实社会除了有和谐与欢乐之外,还有冲突,还有统治与服从,还有苦难与屈辱。如果没有别的因素发挥作用,仅仅是人格角色体系是无法解释这些人间现象的,因此我们必须寻找社会上为什么会有统治和服从,于是我们发现了权力这个重要的社会变量。
权力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因为谁掌握了权力谁就可以支配别人,就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使别人服从自己。但是权力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的,它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多数人是无权的服从者。那么权力是怎么产生的呢?自古以来对权力的产生就有多种 理论 ,有中国孟子的“贤能论”、古希腊柏拉图的“神权论”、中国董仲舒的“君权神授论”、法国卢梭的“私有制论”、德国杜林的“暴力论”、马克思的“私有制和阶级、阶级斗争论”,还有彼得·布劳的“交换论”等等。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以上各种理论,除去“神授论”外,每一种理论都可以从经验中找到证据证明其存在,也可以从经验中找到证据证明其不存在。比如贤能论者会说,许多人争夺一个权力地位,当然是最有道德最有能力的人获得,这是经验常识。反对它的人会说,并不是每个有能力的人都可以得到权力的。暴力论会说,权力都是用暴力夺取并用暴力维护的,不然为什么要有武器和军队?反对它的人会说,恐怖分子最相信使用暴力,但是他们总是处在相对无权的地位。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暴力论时也说,既然鲁滨逊可以手持利剑奴役星期五,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设想,有朝一日星期五握着实弹手枪面对鲁滨逊,这样全部暴力关系就颠倒过来了:星期五发号施令,鲁滨逊做苦工[9](p.163)。自从马克思发现私有制产生剥削,剥削产生阶段,阶级产生统治与被统治的理论以来,权力的来源似乎有了定论,但是即使在统治阶级内部,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权力,权力仍然撑握在少数人手里。在民主制国家,虽说这少数人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但人民手里只有权利(rights)而无权力(power),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里,我们要探究的不是一个社会上为什么会产生权力和服从,而是要探究现实生活中哪些人能够获得权力,以及通过什么方式去获得权力。这个 问题 的答案也必须从经验中去寻求。
我们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权力的获得是一个人的能力、环境和机遇三者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能力是基础,环境是条件,机遇是运气;要想获得权力,三者缺一不可。首先是能力,能力包括人的体能和智能两个方面,其中体能是健康,是基本条件;智能是知识和技术,是获得权力的关键。智能表现在专业知识、社交能力、认识和应变能力等各个方面,凡是能够获得权力的人,在能力上都是全面 发展 的。环境是获得权力的必要条件,没有环境条件,能力再强也不会获得相应的权力。比如没有市场 经济 就不会出现 企业 主和企业家,不在军中服务就不能成为将军。但是市场是对每个人开放的,在军中服务的人成千上万,为什么只有少数人成为企业家和当上将军?原因在于除了能力和环境这两个条件之外,还得有机遇。一说到机遇有人就会想到命运,甚至陷入宿命论,这是不对的。机遇是“机会”和“遇到”的简称,机会是概率分布,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比如买彩票,规定每百万张设一个大奖,那么每一个人中大奖的机会都是百万分之一。谁能碰上它,那是一种偶然性,就是运气,运气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是一个 科学 概念,不是宿命论。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把运气写进权力获得的理论中,这是我们的新尝试,当然在肯定“运气”是一个科学概念时,应当看到它在权力获得过程中也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没有能力和环境两个前提条件,光靠撞大运是不会成功的。另外,我们说的机会的均匀分布是有条件的,当同阶级、阶层的人去争夺一个机会时,这个机会对于他们是均匀分布的;对不同阶级、阶层的人,在整个社会上,机会分布则是不均匀的,甚至是很不均匀的。因此默顿在研究犯罪理论时,就创立了失范-机会结构理论,说明机会分布的不平等[3](p.125,p.189,p.191)。
从权力产生的方式上看,权力的获得有三种途径:第一是继承权力,即通过继承得到的权力,无论国家或群体的权力都有通过继承得到的,如王位继承、爵位继承、家族权力的继承等。第二是民选权力,即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权力,民主制国家各级主要领导人的权力都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如总统、省长、州长、市长、县长等。第三是任命权力,即通过任命得到的权力,封建官僚、民主制国家内阁和社会组织中管理层的权力就是通过任命产生的。
(二)权力的特征和定义
法学、 政治 学、社会学都研究权力,但是研究旨趣各不相同。法学研究的旨趣在于权力的合法性,
政治学研究的旨趣在于国家和政府权力的行使,社会学对权力的研究比以上两个学科要宽泛得多。它研究的权力除了国家和政府权力之外,还包括个人、群体、组织在社会交往中的权力,因为权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那么什么是社会学研究的权力呢?韦伯对权力的定义是:“权力是指某一种社会关系内的行动者取得贯彻实现自己意志的职位的可能性,而对那些无视这种可能性存在的基础的抗拒行为置之不理。”[1](p.531)布劳从交换论的角度给权力下了这样的定义:“它是个人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能力,尽管有反抗,这些个人或群体也可以通过威慑这样做。威慑的形式是:撤消有 规律 的提供报酬或惩罚。”[10](p.139)默顿则认为权力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的能力[11](p.76,p.80,p.124)。可见社会学理论大师们对权力的定义是不同的。究竟怎么给权力下定义,我们还是先来看看权力有哪些特征。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了解权力的特征要从具体入手。比如家长有 教育 和管束子女的权力,当子女的言行都符合父母意志时,家长就不需要行使权力了;当子女的言行违反了父母意志,父母用惩罚的方式强迫子女改变,而子女不顾父母的惩罚,仍然坚持自己的行为,父母也无能为力,这时父母的权力无效,等于没有权力;只有当子女的言行违反了父母的意志,父母利用强制手段使其改变,或者用强制手段让子女做他们自己不愿意做而又非做不可的时候,这时父母的权力才体现出来。这个例子说明权力有以下特征:1.动态性。权力是个动态过程,不是一个静止概念。权力只有在行动中才能表现出来,没有行动,权力只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而这个力量能否成为权力,只是一种可能。2.强制性。强制性是权力的重要特征,非强制行为与权力无关。布劳举例说,当顾客把钱付给售货员,售货员就必须把商品拿给顾客,看来这好象是顾客的权力,其实不是,这是交易。在交易中只有权利交换,而没有权力参与。只有一个人拿着枪对准售货员,让售货员把钱或货物拿给他,而售货员迫于武力威胁,很不情愿地把钱或货物拿给持枪人时,这才是持枪人权力的表现。3.服从性。权力是以服从为对象的,没有服从,权力便不存在。4.地位性。权力是和一定的身份地位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身份地位便没有名分,“名不正,则言不顺,事不成”,权力就无从谈起。掌权的人或是皇帝,或是总统,或是老板,或是家长等等,总得有个名分才能有权力。5.资源性。权力意味着对资源的占有,资源包括金钱、财富、武力、声望和有价值的社会关系等等。不占有资源,虽有名分地位也是无权的,比如败落贵族,身份犹存,却无权力。掌握有价值资源是权力的基础,掌握资源的多少是权力大小的基础。对权力的争夺本质上是对地位和资源的争夺。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综观权力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出,韦伯把权力定义为排除反抗贯彻自己意志的可能性,是指地位规定的权力,而地位规定的权力能否实现,那只是一种可能。可能性是不确定因素,权力是实实在在的力量,所以我们不同意韦伯对权力是“可能性”的界定,而同意默顿和布劳把权力定义为排除反抗贯彻自己意志的能力的观点。能力有大小,权力也有大小,能力所及才是权力。地位规定的权力只是一种可能性,可能性不是现实的权力,只是潜在权力。所以我们认为应当把权力定义为:权力是在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中以威胁或惩罚的方式强制他人贯彻实现自己意志的能力。权力一旦产生出来,社会上就有了统治和服从。
(三)权力与制度
如果从人本主义角度看,最好不要权力。没有权力也就没有统治和服从,人人平等、自由、博爱,多么美好!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英雄豪杰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而牺牲!1848年在法兰西共和国成立不到两个小时,巴黎各处的墙上都用大号字母写着:自由,平等,博爱!说明人们对没有权力压迫的渴望。然而就在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三天,共和国政府就颁布了“国家工厂法令”,强迫工人劳动,于是有了六月起义和政府对起义的镇压。这时自由、平等、博爱变成了步兵,骑兵,炮兵!这说明社会存在不是依人的美好愿望为转移的,权力的存在也是这样。不要说高度发展的人类社会,就连动物群都是有头领的,可见权力的存在必然有它存在的理由。
权力的功能从统治者来说,是使他的意志得到贯彻执行,但是如果他的意志贯彻达到大多数人无法忍受的程度,服从者就会起来反抗,通过反抗或者限制统治者的权力,或者推翻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反抗限制权力,推翻权力的革命是很少发生的,因为革命的代价太大。从服从者方面来说,一定的权力也是必要的,权力的存在是社会共同生活的必要。恩格斯在批判无政府主义时,举了很多事例说明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权力的必要性,然后他说:“我们看到,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造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不管社会组织怎样,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下,都是我们所必需的。”[12](p.553)权力之所以是必需的,是因为它是安排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生活总得有秩序,秩序性安排就是制度。而秩序的安排和维持是依靠权力实现的。可见社会生活需要秩序,也就需要权力,而权力也必须通过制度来行使,例如 交通 警察的权力是通过维持交通规则(交通规则就是一种制度)来实现的。掌权的人是人格化的、特殊的,谁掌握权力以及权力的大小,看得清清楚楚。制度是非人格化的,是一般的,但是一旦违反它就会受到惩罚。只有非人格化的无处不在的制度才能实现权力的统治作用,所以权力必须体现为制度。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什么是制度?社会学家往往是在不同意义上使用“制度”这个概念,有时是指组织和行为的模式,有时是指包括许多要素的复合体。在中国社会学的文章和著作中,单独使用“制度”这个词的并不多见,一般是和“社会”联系在一起使用,而称“社会制度”。一提社会制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这和社会学所说的制度是有差别的。大多数社会学家在使用“制度”这个概念时,是指包括价值标准、规范、组织和物质设备等要素在内的复合体系。如默顿说:“社会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它在一对规范存在着潜在冲突期间,使之模式化。这是一种安排,这种安排是运用制度统治的方法把那些不一致的行动混合起来,通过强制使其变成合理一致的行动。”[3](p.33)可见制度是由权力产生的,没有权力制度便不能形成;权力必须体现为制度,没有制度权力便不能行使。
(四)四种基本社会制度
制度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种类繁多,不过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角度看,最基本的社会制度有四种:一是承担人口繁衍功能的婚姻家庭制度;二是为人类提供生存资料的经济制度;三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教育科学制度;四是发挥领导和整合作用的政治制度。
婚姻家庭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它的功能是繁衍人口,禁止乱伦,提高人的体质。没有家庭制度,就不知道自己的长幼亲属,乱伦是不可避免的,如柏拉图的理想国里禁止虐待老人,因为被虐待的可能是自己的父亲。禁止乱伦不仅是道德上的需要,更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需要。没有家庭制度,近亲繁衍,人种就会退化,甚至走向死亡。此外,家庭制度还有精神功能,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里,家庭是唯一能够给个人提供精神安慰和抚爱的“避风港”。
大学排名 经济制度是关于生产要素的配置,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制度,它的功能是给人类生存提供物质资料,所以是生存制度。在一切社会活动中,没有比经济活动更加神秘难解的了:为什么人类有能力创造出产品而没有能力消费这些产品?为什么都是等价交换然而有的人发了财、有的人破了产?为什么一夜之间 金融 风暴象寒流一样袭来,使货币贬值,银行倒闭?这些现象比巫术咒语还难解,伤透了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的脑筋。当然这些问题都能从马克思的《资本论》找到答案,特别是马克思能从等价交换中发现价值增量的秘密,发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这显示出他的超凡智慧。但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那要比揭露这个矛盾困难得多。因为 影响 经济活动有许多复杂的社会变量,没有任何一种经济理论可以把影响经济的一切变量纳入理论分析之中。例如2001年美国发生的“9·11”事件,对美国经济乃至
世界经济都是一次重击,然而没有哪种经济理论把恐怖活动当作经济变量来分析。我们认为,研究经济制度的也要关心社会环境的变化,应当把社会环境纳入经济学中的一个变量来分析。既然社会学家可以用经济学的制度理论来分析社会,那么经济学家为什么不可以用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来分析经济呢?
教育科学制度是社会的启导发展制度,或称导进制度。它的功能是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一般认为教育与科学的目标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当然没错,不过并不全面,应当看到,教育与科学的终极目标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而创造新的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的。从这个观点出发,当前的许多提法和做法是值得商榷的,比如把教育说成是一种产业,把科学研究推向市场,看起来很合乎潮流,其实并不合理。教育有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还有 应用 学科教育和纯 理学 科教育;科学研究也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笼统地说把科学研究推向市场,把教育当作产业来办是不恰当的。基础教育和纯理教育不能面向市场,而是面向人,面向人类未知的世界。科学研究中的基础研究和纯理研究也不能推向市场,哪个企业会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呢?然而没有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就难以开发。总之,教育和科学制度的确立和改革,应当根据它们的性质来确定。
最后我们来分析政治制度。为什么把政治制度放在最后分析?因为政治制度的权力性最强,它是统领各种制度的,各种社会制度的设立和修改都是由国家政治制度来决定的。政治制度是国家权力如何产生、如何行使以及对权力结构的规定。从历史上看,国家政治制度有三种类型:独裁制,即寡头统治;集权制,即把一切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手里;民主制,即通过民主选举议会和政府首脑。法学和政治学认为,寡头统治是凭借暴力取得的,是不合法的;后两种政治制度是合法的,其中以民主制为最好。我们认为,制度的好与不好,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但三种政治制度的存在是客观事实。科学家的任务是分析客观事实产生的原因和变化规律。一个国家实行何种政治制度,不是少数英雄人物的主观选择,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恺撒大帝公开宣布自己为独裁,即狄克推多(dictatorship),是由于罗马共和国的长期内战,人民厌倦了混乱,社会需要一个军事独裁者。希特勒上台实行法西斯主义集权制,是因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战败国,骄傲的日尔曼人受不了这个打击,极端民族主义随之抬头,他们需要一个像希特勒这样的战争狂人来宣泄自己的极端民族主义感情。民主制的基础是市民社会,无论是古代的民主制还是 现代 的民主制,都是因为社会上出现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以及相应的社会阶层。虽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民主制要优于以上两种制度,但是它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英国一代名相丘吉尔(W.Churchill)就说过,民主制“是由聪明人设计出来的最糟糕的体制”[4](p.418)。英国作家福斯特把他的文集题名为《为民主欢呼两次》,意思是说他再也不会为民主欢呼第三次了。我们不打算追究他们为什么不喜欢民主制,也许丘吉尔因为竞选首相落选而说民主制最糟糕,也许福斯特认为民主制鼓励没有才能的人而不再为它欢呼,反正这种“最糟糕”的民主制仍然在英国、美国和法国等许多国家实行着。英国和法国的民主制是经过百年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打出来的,美国的民主制是欧洲移民移过来的。不论是打出来的民主制,还是移过来的民主制,民主制的基础是财产所有权的分散造成的。如果一个国家里存在着许多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实体,这个国家就只能实行民主;如果一个国家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那就没有缘由实行民主。总之,经济上的绝对集中,就不会有政治上的民主。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在分析政治制度的时候,应当看到独裁制、集权制和民主制都是一种管理国家的制度,而不是目的。那种把民主和自由混在一起而歌颂它的人,其实是不了解民主的本质。民主是各种力量互相牵制而产生出来的任意多边形,这个多边形的重心与各边的距离是不相等的。因此民主制虽然比封建专制进步,但是它实行的结果仍然是少数精英政治,并不能公平地代表人民的意志。
我们对以上四种基本制度的排列不是随意的,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在这方面,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系统之间的信息和能量交流理论对我们很有启发,不过在我们看来信息和能量交换不是发生在帕森斯主观划分的系统之间,而是发生在客观存在的制度之间。在人类社会的四种基本制度中,生育制度是提供社会活动能力的源泉,政治制度是掌握和提供有价值信息的源泉,所以从能力交流角度看,制度的排列次序是:婚姻家庭制度→经济制度→科学教育制度→政治制度;从信息交流角度看,制度排列的次序是:政治制度→科学教育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家庭制度。
结论
本文从齐美尔的“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这个命题出发,首先分析了个人,从个人身上找出其社会规定性,即角色。然后再从角色的内涵分析个人怎样以角色的名义与他人或群体发生多种关系,这些关系总和起来构成为社会,而角色和群体就是这张网上大小不同的纽结。角色是由具有一定人格的人担任的,角色扮演使角色人格化,人格又使角色具有鲜明的生命力,所以角色与人格紧密相连成为社会的第一个体系。人格包括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三个要素,这三要素以价值标准为核心联系起来发挥作用。价值标准是因人而异的,特殊的,是无形的,它必须外化为规范才能发挥作用。规范是价值标准的外化、一般化和非人格化,它具有普遍的制约力。内在的价值标准外化为规范而组成社会的第二个体系。从角色人格体系和价值规范体系的分析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和谐美好的理想国,这与现实社会是不一致的,这正是古典和现代结构功能理论受到批评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的分析进一步深入到社会的权力制度体系。权力产生统治和服从,并通过制度行使权力,但是权力和制度不是从外部强加给社会的,而是从社会共同生活中产生出来的,它是社会的第三个体系。通过以上三个互相联系的社会体系的分析,我们力图在理论上完整地再现社会真实。我们这个社会学理论可名之曰“角色—制度理论”。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 参考 文献 】
[1] (英)迈克尔·曼(袁亚愚,等译).国际社会学百科全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2] (美)杰弗里·亚历山大,(贾春增,等译).社会学20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 Robert Merton,Sociological Ambivalence,A Division of Mecmillan Co.Inc New York,1976.
[4] Lewis A.Coser,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London,1983.
[5] (美)刘易斯·科塞,(石人译).社会学名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7] 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8] (法)雷蒙·阿隆,(葛志强,等译).社会学主要思潮[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9] 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 (美)彼得·布劳,(孙非,等译).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1] Robert Merton,Contemporary Social Problems,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New
York,1976.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