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闲暇:城市居民新的社会财富观(1)
2015-07-21 01:37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拥有闲暇:城市居民新的社会财富观(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在 社会 告别20世纪,进入21世纪之时,人们的观念变化在
在 社会 告别20世纪,进入21世纪之时,人们的观念变化在日新月异。一种全新的社会财富观念正在漫延:拥有充足的闲暇时间和高质量的闲暇生活是人真正富有的重要标志。
从1995年5月1日 中国 开始实行周双休日制度开始,人们的自由时间和闲暇时间拥有量增加了,它为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提供了客观条件。在1998年进行的“中国大城市居民闲暇生活状况”调查中,在问到:“假定您现在每周工作五天(即使您实际上不是每周工作五天,也作这样的假定),根据您 目前 的工资待遇,您愿意选择下列哪种情况?”时,在天津、上海和哈尔滨得到的回答分别是(见表1):
表1
天津 上海 哈尔滨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1.每周多干一天工作, 91 34.9 83 27.7 277 32.9
同时多挣一天工资
2.每周少干一天工作, 8 3.1 18 6.0 27 3.2
同时少挣一天工资
3.保持现状不变 105 40.2 122 40.7 323 38.3
4.不好说 57 21.8 77 25.7 216 25.6
5.合计 261 100 300 100 843 100
(注:各城市按有效回答人数统计)
从上述统计数字中我们看到三大城市回答的人数分布是相似的,同时也看到了其他几个主要的事实,以天津的数字为例:其一,有40.2%的人表示“保持现状不变”,说明对因双休日制度的实行,增加了个人自由时间和闲暇时间的认可,把增加的时间和得到工资看成同等重要。其二,有21.8%的人对两者孰轻孰重持拿不准的态度,回答“不好说”,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两者同等重要。其三,有3.1%的人认为时间比钱还重要,为多要一天时间而少要一天工资。其四,有34.9%的人认为钱比时间重要,希望多干一天活,多挣一天钱。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已经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属于个人支配的时间是十分重要的,和工资一样,甚至比工资还要重要。对今天的人来说,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已经是个人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财富。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一、闲暇时间的概念和测量指标
对于闲暇时间,存在着不同理解。有的人把闲暇时间理解为“业余时间”或“非工作时间”,这样“家务劳动时间”和“满足生理需要时间”都可以包括在内。这显然失之过宽。因为今天人们理念中的闲暇时间不是要用它去从事家务劳动,当然也不是拉长满足生理需要时间,而是另有他意。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定义闲暇时间呢?我们认为,马克思提出的“自由时间”概念可以作为确定“闲暇时间”概念的基础。马克思说:自由时间“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 发展 开辟广阔天地”。他又说:“但是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的时间,……一部分用于消费产品,一部分用于从事自由活动,而这种自由活动不象劳动那样是在必须实现的外在目的的压力下决定的,而这种外在目的的实现是 自然 的必然性,或者说社会义务……怎么说都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1-282页。)
从马克思的议论中我们得到三点启示:第一,自由时间所从事的活动不是来自任何外在压力、目的和义务,而是出于自我,为了自我之目的;第二,自由时间所从事的活动 内容 主要是娱乐和休息;第三,自由时间的使用是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虽然马克思在这里说的是“自由时间”,而不是“闲暇时间”,但他把自由时间同人们日常生活的其他基本方面明确区分开来,这对于确定闲暇时间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 地界定闲暇时间这一概念,有必要为闲暇时间确定具体的指标体系。这种指标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我们确定和理解闲暇时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且使我们能够以科学的方式测量 分析 闲暇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作为决定改善闲暇生活状况 方法 的基础。建立闲暇时间指标体系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闲暇生活同劳动(工作)、满足生理需求及家务劳动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确定闲暇时间指标必须和确定日常生活的其他时间测量指标密切联系在一起。其次,在联系其他活动时间去 研究 闲暇时间时,应有利于对 问题 的理解和分析,并通过这些理解和分析去 影响 社会生活和社会政策。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联合国《社会和人口统计体系》把人们每天的时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 学习 、挣钱、上下班途中、买东西和家务劳动等;第二部分为睡觉吃饭等;第三部分为个人可以支配的时间。这种分法基本合理,但过于笼统。而前苏联及英美等国的
社会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所作的关于闲暇时间的社会学研究更为细致,他们把每天24小时划分为7个部分:1.工作时间,即用于劳动和其他职业活动时间;2.上下班往返时间,即用于上下班路程及班前准备时间;3.家务劳动和个人副业劳动时间,如做饭、洗衣、购物、打扫房间,以及为照顾老人和病人所进行的各种劳动等;4.照料孩子和 教育 孩子时间;5.满足生理需要时间,即用于吃饭、睡觉、个人洗漱等时间;6.空闲时间(闲暇时间)主要包括:(1)学习和自学;(2)看报纸、杂志、听广播、看电视和
电影;(3)户内、户外交往、交谈;(4)观看演出、比赛;(5) 体育 和运动;(6)创作活动;(7)无事休息;以上活动可以概括为4大项:“娱乐”、“休息”、“学习”和“交往”。在有些国家还把参与一定的“社会工作”以及“举行宗教仪式”也归入这一类。7.与空闲时间内各种活动有关的往返。(注:联合国《社会和人口统计体系》委员会:《社会学与现 时代 》第1卷,[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第306-309页。)
从这7个方面看,“工作时间”、“上下班往返时间”、“家务劳动时间”、“教育子女时间”、“满足生理需要时间”与闲暇的目的不相吻,因此,不应包括于闲暇时间之内,只有空闲时间中的各种活动及与这些活动有关的往返所占的时间,才应包括在“闲暇时间”之中。当然,任何测量社会现象的社会指标只具有相对合理性,就时间分配来说也是如此。这说明判断行为的性质时,人们的主观动机也是不能忽视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闲暇时间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财富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在《以李嘉图 理论 为依据反对
政治 经济 学家的无产阶级反对派》一文中说:“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财富的本身。”(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1-282页。)他又说:“这里,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及对别人劳动时间里创造出来的东西的享受,都表现为真正的财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1-282页。)在评价《国民困难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时,他指出:“显然,小册子的作者本人对这一点是不清楚的。不过下面这段话无论如何仍不失为一个精彩的命题:一个国家只有在劳动6个小时而不是劳动12个小时的时候,才是真正富裕的。财富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如此而已。”(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1-282页。)马克思的论述精辟地概括了自由时间(即闲暇时间)的真实含意和价值,指出闲暇时间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财富。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闲暇时间是社会财富这一观点。
首先,闲暇时间是劳动创造的。从 历史 上看,人类的闲暇时间和社会财富是同步增长的。在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很低,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终日辛苦劳动,天天都要为获得食物而奔波,那时是很少有闲暇时间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能用较少的时间生产较多的食物及其他产品,为劳动时间的缩短和闲暇时间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这时人们才谈得上休息、娱乐及其他。生产力越发展,人们就越能用较少的时间创造较多的财富,得到闲暇的时间也越多。在阶级社会里,除去物质财富分配的不平等,也存在闲暇时间分配上的不平等。马克思在谈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部分人为另一部分人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闲暇时间时指出:“……这种奴隶劳动为其他人,为社会的另一部分,从而也为(整个)雇佣工人的社会创造余暇,创造自由时间。”“如果把资本创造的生产力发展也考虑在内,那么,社会在6小时内将生产出必要的丰富产品,这6小时生产的将比现在12小时生产的还多,同时所有的人都会有6小时‘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1-282页。) 现代 社会的发展证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为闲暇时间的增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比如当今一些发达国家(包括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内)的闲暇时间已经有了较大的增长,实行每周5天,每天7小时工作制的比较普遍。在社会上除去有物质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也有闲暇时间财富上的不平等,包括不同性别、年龄、不同职业者之间拥有不等的闲暇时间。同时我们还能看到,人们尽情的休闲、享乐是以紧张的,有时甚至是精疲力竭的工作为代价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其次,闲暇时间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闲暇时间作为一种社会财富与其他社会财富有着不同点,即它不被直接的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只拥的物质财富(有钱),而没有闲暇时间的人(或个人)并非是真正富有的人。闲暇对于我们如何安排自己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家庭生活和工作也有很多的影响。在西方国家,人们开始把闲暇本身看作是一种目的,看作是一种新的、有利于自我实现,并使自己感到愉快的社会需要。从 企业 的要求来说,这种社会需要过去经常被认为是虚度时光,而现在被说成是人的尊严所在;从对家庭的要求来说,这种社会需要过去经常被称作是自私的表现,而现在却被认为是尊重他本人及其家庭成员人格的表现。这种需要的一部分过去经常被宗教组织认为是邪恶的,而现在却被认为是生活的 艺术 。前苏联学者列昂尼德·戈尔顿在谈到社会主义条件下闲暇生活的意义时指出:“保证社会主义全体公民享有同等的工作之余的自由时间这一事实本身,就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这使得早先不但同文化和教育无缘而且连识字这一最起码的可能都没有的千百万劳动群众,在社会生活、文化和闲暇消遣等各个不同领域里发挥了被革命所激起的独立自主精神,居民的教育水平提高了,人们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享用文化财富。结果,闲暇消遣的形式也就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在社会主义的早期发展阶段,经济上还没有可能去着手解决同合理利用自由时间有关的一切问题。马克思的论断在当时还只不过是一种理想,是一个遥远的目标,而现在,这已成为社会主义今天日程上的主要问题之一。”(注:[苏联]列昂尼德·戈尔顿:《现代外国
哲学 社会科学文摘》1985年第3期,第51页。)列昂尼德的论述对今天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是有现实意义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在于极大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中国,人们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一部分人迈向或已经进入小康,“休闲”、“娱乐”、“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等问题已被当作第一需要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今天人们谈论较多的是生活质量。在多数人那里,生活质量的内涵越来越多地被闲暇时间和闲暇生活所占领。一些人已经把闲暇时间和闲暇生活质量作为生活质量的代名词。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第三,闲暇时间是发展才能,激发人们去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的有效途径。联合国《消遣宪章》对“消遣时间”(即闲暇时间)的这种作用有过很好的说明:“消遣和娱乐……通过身体
放松,竞技、欣赏艺术、科学和大自然,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无论在城市和 农村 ,消遣都是重要的,消遣为人们提供了激发基本才能的变化条件(意志、知识、责任感和创造能力的自由发展),消遣时间是一种自由的时间,但在这个时间里,人们能掌握作为人和作为社会有意义成员的价值。”联合国宪章的这一阐述,表达了现代人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的人本位的表述。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