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1)

2015-07-20 01:10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1)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20世纪70年代末,在 中国 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发
 20世纪70年代末,在 中国 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发生了两件具有重大 影响 的 历史 事件:一是改革开放,二是人口控制。20多年过去了,改革开放已使整个中国 社会 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人口控制也有效地降低了中国人口的增长率,减缓了人口急剧膨胀的速度。正是在这样两种背景中,产生和成长起来了一代新人——独生子女。这一代特定人口的成长、 发展 以及一切与他们有关的现象和 问题 也一直为整个中国社会所关注。当一代独生子女逐渐成长为21世纪中国社会的新公民时,回顾我国独生子女 研究 所走过的道路, 分析 这一领域中的研究状况,探讨与这一代人的成长有关的新的问题,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的基本状况
  据笔者初步统计,从1980年到2001年的22年中,国内各种学术刊物上共发表了有关独生子女问题的论文305篇,(注:1980年至1993年的 文献 系根据《全国报刊资料索引》、《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查找,1994年至2001年的文献系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网社科文献专题题录》查找。医学方面的论文以及非学术刊物上发表的通俗文章未 计算 在内。)这些论文涉及到心 理学 、 教育 学、社会学、人口学、 体育 科学 等多个不同的学科。具体情况如下表:
    表1 独生子女研究文献的学科分布  
       篇数N  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1—心理学   83     27.2      27.2
2—教育学   126   41.3      68.5
3—社会学   48     15.7      83.9
4—人口学   18     5.9     89.8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5—体育学   14     4.6     94.4
6—其他    16     5.2     100.0
合计       305   100.0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在研究主题上,独生子女的心理和教育一直是这一领域中最重要的论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最多。全部论文中的2/3都来源于这两个学科,特别是教育学方面的论文更是超过了40%。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除了独生子女心理和教育问题本身引人关注外,研究者中多为教育学科和教育部门人员也是其重要的背景。
  全部论文的时间分布情况见表2和图1:
  从表2和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数量上,22年来的独生子女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80年到1988年为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所发表的论文数占全部论文数的21%,平均每年发表论文为7.1篇;从1989年到1996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所发表的论文数占全部论文数的30%,平均每年发表论文11.5篇,比第一阶段增加了1/2,可以说是缓慢增加的阶段;从1997年到2001年为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所发表论文数占全部论文数的49%,平均每年发表论文29.8篇,比第一阶段的4倍还多,是独生子女研究成果急剧增加的阶段。
    表2 不同年份所发表的论文数  
     篇数  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1980年   5   1.6      1.6
1981年   11    3.6      5.2
1982年   6   2.0      7.2
1983年   8   2.6      9.8
1984年   8   2.6      12.5
1985年   7   2.3      14.8
1986年   8   2.6      17.4
1987年   5   1.6      19.0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1988年   6   2.0      21.0
1989年   10    3.3      24.3
1990年   8   2.6      26.9
1991年   10    3.3      30.2
1992年   10    3.3      33.4
1993年   13    4.3      37.7
1994年   13    4.3      42.0
1995年   14    4.6      46.6
1996年   14    4.6      51.1
1997年   19    6.2      57.4
1998年   32    10.5       67.9
1999年   22    7.2      75.1
2000年   43    14.1       89.2
2001年   33    10.8       100.0
合计    305  100.0

  
  附图
    图1 不同年代发表的论文分布情况
  通过将不同年份各个学科的论文进行交互统计,我们发现,第一阶段的论文表现出这样一个特点,即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的论文占了绝大部分,除了1985年以外,每年这两方面的论文数都在75%以上。它表明当独生子女刚刚出现在我国社会中时,人们关注的中心主要是他们的心理和教育问题。第二阶段论文分布的一个突出变化是社会学方面的论文有所增加,每年的论文数都在30%左右。而心理与教育方面的论文数相应地有所减少,每年约占50%~70%。第三个阶段论文分布的突出特征则是论文所涉及的学科范围最为广泛,特别是出现了一批从体育科学的角度研究独生子女问题的论文,以及一批主要涉及独生子女消费和对独生子女研究状况进行评述的文章。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结论
  1.独生子女是不是“问题儿童”。
  “问题儿童”的探讨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这既与我国独生子女在70年代末产生有关,也与国外独生子女研究的状况有关。早期研究虽然没有直接指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但研究所得到的却主要是负面的结论。这些研究指出,独生子女在行为方面问题多,缺点严重。“表现在挑食、挑衣、不尊敬长辈、不爱惜用品、玩具、爱发脾气、无理取闹、比较自私、不懂关心别人、胆小、生活上自理能力差等等。”(注:上海幼儿教育研究室:《四岁至六岁独生子女的行为特点与品德教育调查》,转引自苏颂兴《上海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问题》,《学术季刊》1997年第2期;高志方:《独生子女的早期教育问题》,《教育研究》1981年第6期。)“独生子女中有任性、胆小、挑食、挑穿等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的比例均高于双子女和多子女。”(注:肖福兰等:《关于小学独生子女教育情况的调查》,《人口与 经济 》1982年1期。)“总的来说,独生子女显得比较娇气、任性、劳动观念差”,且“独生子比独生女问题多,年龄小的比年龄大的问题多。”(注:陈科文:《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行为特点和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社会调查与研究》1985年第6期。)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光明日报》于1986年发起为时半年之久的全国性的独生子女教育大讨论,作为这场讨论的最后 总结 ,专家指出 目前 独生子女教育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营养过剩,造成发育不良;二是智力投资过剩,品德教育不足。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2.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如何。
  与上述“问题儿童”的探讨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也有的称为个性品质、心理特征、行为特征等等)究竟如何。这方面的研究数量较多,且各自所得的结论也比较接近。
  吉林大学人口所与美国学者合作,采用根据儿童心理特征编制的、包含31种品德特征的量表,于1987年对吉林长春市1465名小学生及其家长、教师进行调查。其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家庭背景和心理与行为表现方面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独生子女甚至比非独生子女表现得更不自私、更愿意同情和帮助他人,但独生子女表现得比较娇气和依赖性较强。”(注:刘云德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研究调查报告》,《人口学刊》1988年第3期。)
  浙江医科大学人口所参照同一份量表,于1991年对杭州市区500名小学高年级学生及其家长和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心理特征无显著差异;而且他们的表现与是否独生子女无关。”(注:浙江医科大学人口所独生子女课题组:《关于独生子女健康、 学习 和生活状况的调查》,《人口学刊》1992年第6期。)
  基于同样的个性量表,中美学者于1990年在北京、安徽、湖南、甘肃四省市对4000名小学生及其同学、家长、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是否独生子女与其个性特征和行为表现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这一结论只在其中三个省市成立,在甘肃省则不成立。(注:范丹尼、鲍斯顿:《中国独生子女在德、智、体方面的表现》,载范丹尼主编《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风笑天利用1988年、1996年和1998年三个不同时期、不同范围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从总体上看,两类青少年之间在性格特征上相似性多于相异性。不同调查中最为一致的结果是:“懒惰”是独生子女青少年在性格及行为特征方面明显不及非独生子女的弱点。它揭示出独生子女青少年在性格及行为特征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值得家长、学校和社会引起注意。(注: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3.独生子女具有什么样的人格特点。
  人格是涉及独生子女教育和发展的更为专门的心理学研究领域,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由心理学者和教育学者在进行,较重要的研究结果有以下几项: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采用人格需要量表、自我接纳量表、学习需要量表、道德自我评价量表和兴趣爱好量表等工具,于1996年10月在全国12个城市调查了3284名独生子女中小学生及其他们的家长,对独生子女的人格状况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发现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表现出五大优点和四大缺陷。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独生子女有较强的亲和需要、持久需要和扶助需要;大部分独生子女能很好地接纳自己;独生子女的社会道德素质好;独生子女的学习需要中,报答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较强烈;独生子女兴趣爱好广泛;但同时,人格需要中,较多的独生子女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需要,较多的独生子女成就需要较低,少部分儿童有较强烈的谦卑需要;少部门独生子女在自我接纳方面存在一定障碍;在个人道德方面,主要是在创造性、独立性和勤劳节俭方面,独生子女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学习需要中,认知需要较强烈的独生子女较少。(注: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课题组:《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研究报告》,《青年研究》1997年第6期。)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安徽师大张履祥等人对安徽四城市17所中小学864名学生采取《十二项人格因素测验(QYL)》,结果表明:在其中十一个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独生子女在人格特征上确有其特异性。(注:张履祥等:《独生子女非智力人格因素特点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年第4期。)
  而何蔚则通过对河南某市两所中学438名高中生进行Y-G人格测验,并将独生子女的人格特质和人格类型与非独生子女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高中学生中,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一样,都有良好的人格特质”,“在YG人格测验的12项人格特质上,多数项目与非独生子女并无显著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格特质和人格类型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人格特质上,独生子女合作精神较差,但在神经质上却优于非独生子女;在人格类型上,独生子女的B和B型人格明显少于非独生子女,问题行为者较少。”(注:何蔚:《高中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格特质的比较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第1期。)
  由于不同研究所界定的“人格特征”的内涵并不相同,对人格特征进行测量时所具体使用的工具、量表、指标等等也相去甚远,因而这一方面的结果也难以整合。
  4.独生子女是否不合群
  独生子女的合群性问题是人们关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许多研究者围绕着独生子女的合群性、独生子女的社会交往等问题展开研究,探讨独生子女是否处处自我中心、是否难于与人交往、难于与人相处。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出独生子女在这方面不是比非独生子女差,而是比他们更好,或者是没有差别。
  陈科文1984年在北京城乡对近千名小学生的调查表明,城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合群性方面不存在差别,郊区独生女与非独生女也不存在差别,只有郊区独生子比非独生子的合群性差一些。(注:陈科文:《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行为特点和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社会调查与研究》1985年第6期。)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白乙拉于1991年对呼和浩特市四所小学、三所幼儿园总共264名儿童、他们的家长以及老师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社会性交往能力上没有表现出显著性的差异,而且几乎所有的分项比较也没有反映出显著性差异,甚至有些方面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强。”(注:白乙拉:《五至十一、二岁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社会性交往的调查与比较》,《内蒙古师大学报》( 哲学 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范存仁等1993年对西安市10所小学787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从全体样本来看,独生子女自我中心的表现比非独生子女更为强烈。”(注:范存仁:《西安市小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品质的比较研究》,《心理科学》1994年第17卷第2期。)
  景怀斌1997年对广州市4所高校115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利用16PF量表,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乐群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的乐群性高于非独生子女,达到了统计学的显著水平。这与我们印象中独生子女独来独往,孤僻的看法相反。独生子女更希望和善于与人交往。”(注:景怀斌:《独生、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若干社会性心理品质的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7年第6期。)
  风笑天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进行的两项对中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与20年前人们的担心和偏见相反,独生子女青少年在社会交往方面不是比同龄的非独生子女青少年要差,而是比他们更好。无论是1996年在湖北五城市调查的结果,还是1998年在全国14城市调查的结果,无论是样本的百分比还是统计检验的结果,独生子女在所有指标上都一致地表现出优于非独生子女。特别是统计检验的结果表明:中学阶段的独生子女在新的环境中很快结识新朋友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与人交往的能力明显比非独生子女强,好朋友数目明显多于非独生子女,孤独感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这一结果对社会中流行的独生子女‘孤僻’、‘不合群’、‘处处个人中心’、‘难于与人交往’的看法给予了否定的回答。”(注: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5.独生子女是不是“小皇帝”。
  “小皇帝”问题所反映的主要是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行为及其由这种行为所带来的独生子女被娇惯、被宠坏、养成不良个性特征的现象。尽管独生子女是小皇帝的说法在社会中广为流传,但较多情况下我们所听到和看到的却主要是由各种媒体的记者、文学作家以及教育工作者根据他们对个别对象的采访、对身边个案的观察所作的描述或者是根据个人经验或认识所发表看法。而采用系统的 方法 ,运用科学的工具进行经验研究得到的结论却并不多见。那么,一代独生子女究竟是不是“小皇帝”呢?
  美国学者鲍思顿和范彤尼曾于1987年对长春市1465名小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和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完全没有支持视中国的独生子女为‘小皇帝’的观点,”“综上所述,我们没有找到支持中国和西方新闻报道中越来越普遍地刻画独生子女为骄横的、不易调教的和自私的‘小皇帝’的模型。”(注:鲍思顿等:《中国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学习成绩和个性特征分析》,《西北人口》1989年第4期。)
  风笑天1988年曾对湖北五个市镇1293名小学生家长进行调查,并将独生子女父母和非独生子女父母在溺爱孩子方面的表现进行了具体的测量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除了少数几个涉及到“安全性”的指标外,几乎所有的结果都一致地表明,两类家长在溺爱孩子的行为表现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即不论是在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方面,还是在迁就孩子、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方面,两类家长的表现并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差异性。研究结果对广为流行的“小皇帝”观点提出了质疑。笔者依据研究的结果得出结论:现实生活中溺爱孩子的,并不只有独生子女家长,同时也有非独生子女家长。另一方面,在独生子女家长中,溺爱孩子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并不是所有的独生子女家长都溺爱孩子。实际上,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确有被父母娇惯坏了的“小皇帝”,但他们只是少年儿童中的很少一部分,并且他们中既有独生子女,也有非独生子女。(注:风笑天:《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未知
上一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预算体系(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