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1)(2)
2015-07-20 01:10
导读:与此同时,美国学者范彤尼和鲍思顿又利用1990年中美合作课题组对北京、甘肃、湖南、安徽四省市4000名小学生及其家长的大规模调查资料,从智力、体质
与此同时,美国学者范彤尼和鲍思顿又利用1990年中美合作课题组对北京、甘肃、湖南、安徽四省市4000名小学生及其家长的大规模调查资料,从智力、体质、个性特征三个方面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状况进行了比较 分析 ,其 研究 结果也表明,“ 中国 的独生子女政策并不导致一代‘小皇帝’。”并且,他们进一步指出:“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与独生子女不正常 发展 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注:范丹尼、鲍斯顿:《中国独生子女在德、智、体方面的表现》,载范丹尼主编《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没有差别。
独生子女的特点以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的差异性 问题 ,是独生子女出现在中国 社会 以来,学术界讨论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因为如果没有非独生子女作为一种 参考 框架,我们就无法对独生子女的发展状况进行衡量和评价。究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存不存在着差别呢? 目前 ,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答案。众多不同的研究结果为我们所描绘的也是一幅杂乱的画面。
早期比较多的研究认为,独生子女具有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既表现在身体状况、智力水平方面,也表现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一种比较普遍的结论是:独生子女在身体状况、智力水平方面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则不如非独生子女。而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的多数研究则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个性心理和行为上并不存在象人们普遍担心的那种差异”、“从各类样本的比较来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体差不多”、“在个性表现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没有什么差别”、“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无显著差异”。(注:黄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无显著差异》,《
安徽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实际上,独生子女是一个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特征的整体概念,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随着年龄和社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具体说来,在3~18岁这一年龄段中,二者之间的差异大体上呈现出“年龄越小两类儿童之间的差异越大”的趋势;这种“差异越大”,既包括不同的方面越多,也包括不同的程度越大。而在城市和 农村 这两种不同的社区中,则呈现出“农村两类儿童之间的差异比城市两类儿童之间的差异更大”这样的特点。
当然,不同研究的样本不同、测量的变量不同、所采用的操作化指标不同、测量的工具不同等等,也可能成为两类儿童调查结果不同的原因。
7.大学独生子女的状况与特点。
随着独生子女年龄的增长,大学中的独生子女也越来越多。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至新世纪初的十来年中,对大学中的独生子女研究也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高潮。研究者几乎无一例外地采取了对大学中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进行比较研究的方式,研究的 内容 仍然主要集中在心理和 教育 两大方面,且主要集中在对他们的性格、心理、学校生活适应性、 学习 状况等内容进行描述和分析上。
景怀斌对两类大学生的社会性心理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在乐群性、竞争性、智力自我评价等方面明显强于非独生子女,在生活自理能力评价方面弱于非独生子女。在成就自我评价、成就期望水平、心理健康素质、责任感、创造性等方面则与非独生子女没有差别。(注:景怀斌:《独生、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若干社会性心理品质的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7年第6期。)
段鑫星等人采用量表测量的 方法 ,从悦纳自我、对他人和社会的评价客观、有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适应性强等方面,对1500名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验。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注:段鑫星等:《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青年研究》1997年第2期。)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李志等人对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学校生活的适应状况以及职业价值观进行了比较研究。调查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普遍较高,学习上的适应性问题较少,但在学习方法和对待 考试 上表现出较非独生子女更不适应的特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生活期望值较高,对友情和爱护的依恋尤为强烈;对交往的自信心也明显较强,但他们更多的感到生活不如意,挫折承受能力比非独生子女差;独生子女大学生的 经济 依赖思想普遍较重,对
就业的途径、方向较非独生子女更为乐观,专业信心较强,对未来职业选择的担忧较少。(注:李志、吴绍琪、张旭东:《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状况的比较研究》,《青年研究》1998年第4期;李志:《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青年研究》1997年第3期。)
但也有研究认为,适应性差是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普遍弱点,具体表现在独立生活能力差、社会交往能力弱、学习能力不强、依赖性太强等方面。此外,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唯我”意识相对浓烈,心理承受能力弱、体质状况差等等也是其不及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方面。(注:叶松庆:《第一代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生活状况与特点》,《青年研究》1998年第6期。)
许克毅等人集中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在乐群性、聪慧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方面略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实验性方面低于非独生子女。(注:许克毅、宋宝萍:《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比较研究》,《当代青年研究》1996年第4期。)李志对城市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则表明,独生子女在乐群性、恃强性、幻想性、世故性、实验性等方面均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忧虑性方面低于非独生子女。(注:李志:《城市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青年研究》1998年第9期。)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8.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发展状况。
社会化问题与独生子女的成长和发展密切相关,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由社会学者进行的。且研究主要集中在90年代。这部分研究中,既有 理论 的探讨,也有经验的分析。
风笑天等人从家庭环境、文化环境、社区环境三个大的方面,分析了独生子女青少年在其社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新的、特定的环境。作者指出,家庭规模的缩小,家长角色的变化,学校教育方向的偏离,大众传媒 影响 力的增强,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社会交往方式的变迁,都从不同的方面、在不同的程度上对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产生影响。(注:风笑天、张小天:《论独生子女社会化的特定环境》,《社会 科学 辑刊》1992年第5期。)
关颖在分析了受化者与施化者互动频率提高,受化者的中心地位得到增强,施化者的心理及行为负担增大的种种表现后指出,目前在家庭范围中,独生子女家长作为施化者普遍存在几种认识上和行为上的偏颇,即“在对独生子女的认识上偏重依赖性忽视独立性;在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中偏重情感忽视理性;在独生子女的培养目标上偏重当前忽视长远”(注:关颖:《论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家庭因素》,《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风笑天、郝玉章等人还通过对中学生及其家长的问卷调查,较为详细地描述了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现状,并经验地比较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青少年在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差异,同时对家庭、大众传媒等社会化机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者主要结论是,一代独生子女青少年在社会化发展是基本正常的,虽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他们并不是“问题儿童”。随着年龄的增加,两类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状况逐渐趋于相似,不同社会化机构的影响力也不断发生变化。(注:郝玉章、风笑天:《中学独生子女社会化的现状》,《青年研究》1997年第8期;郝玉章、风笑天:《家庭与中学独生子女社会化》,《青年研究》1998年第1期;郝玉章、风笑天:《大众传播媒介与中学独生子女社会化》,《青年研究》1997年第1期。)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9.独生子女家庭。
作为一种新的家庭类型,独生子女家庭主要受到了社会学者的关注。他们对独生子女家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生活方式、父母生育意愿、家庭养老、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或社会化的影响等方面。
边燕杰根据其在天津城乡对一千余户独生子女家庭所作的调查,分析了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作者指出:“独生子女家庭具有较高而且稳定增长的经济水平,子女抚育费提高,在消费模式和余暇时间的支配上均偏重子女。”论文还对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所带来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简化、生育观、家庭观的变化、子女教育、人口流动、老人照料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注:边燕杰:《试析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
同样围绕着独生子女家庭的生活方式问题,风笑天分析了这种新的社会细胞所具有的一些特征。作者指出,三口之家是独生子女家庭在规模上的主要特征,这种“三个人的世界”包含了绝大部分独生子女家庭在生活方式上的各种特征的内涵,也是形成和决定其他各种生活方式特征的根本因素和内在条件。而与祖辈分而不离、子女成为家庭中心、亲子关系日趋平等,则是独生子女家庭在家庭关系方面的几大特点。此外,集体化的闲暇和娱乐、潮流化、智力化的子女消费也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生活方式上的明显特征。(注:风笑天:《独生子女家庭: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5期。)
桂世勋利用上海市的统计资料,对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的生活照顾问题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独生子女的父母这一老年群体特别值得注意。由于他们只有一个孩子,因而当他们年老时,将会有一半左右的人身边无子女一起居住。如何妥善解决好他们的生活照顾问题,是我们现在就应该着手考虑的重要问题。他提出,要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在社会养老中,又应以各种支持老人在家养老的基层社区服务为主,老人入院服务为辅。(注:桂世勋:《银色浪潮中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0.独生子女与社会发展。
许多学者还从社会学、人口学、 体育 学等学科的角度探讨了独生子女人口发展所带来的人口结构的变化,及其对家庭结构、养老方式、婚姻结构、军队建设以及体育运动的影响。其中,较重要的研究结果有:
刘鸿雁等人利用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等资料,对北京、上海两个区的独生子女率及其对未来婚姻结构的影响所进行的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到2030年,在1981~1985年出生的人口中,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通婚的比例将会高达60%左右;而到了2035年,在1986~1990年出生的人口中,由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通婚建立的家庭的比例将会高达70%以上。因此,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将会面临一个严峻的赡养老人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问题将会越发突出。(注:刘鸿雁、柳玉芝:《独生子女及其未来婚姻结构》,《中国人口科学》1996年第3期。)
杨书章等人依据统计资料分析了中国独生子女的数量以及城乡分布的状况,并分别采用婚配概率法和政策生育率仿真法 计算 了“独生子女生育两个孩子”所可能引起的政策生育率波动范围。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独生子女逐步进入育龄期,我国未来政策生育率将有所升高,2010年前后城市政策生育率将可能超过农村,在未来15年,政策生育率最大可能增加近0.2。2015年政策生育率最高可达1.74左右。”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中国人口发展目标讨论了它的影响,指出,未来10年内“独生子女生育二孩”将可能使政策生育率稍有回升,但幅度不大,我国既定的人口发展战略目标还是可以实现的。(注:杨书章、郭震威:《中国独生子女现状及其对未来人口发展的影响》,《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第4期。)
宋健则针对人们关注的“四二一”结构的问题,从定义、形成的条件、在全国发生的概率、对养老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和探讨。作者认为,“四二一”结构指的是在广义的家庭形式下三代共存的现象,强调的是代际关系,应该至少涉及两代独生子女。因此,这一结构形式的形成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三代共存、一对独生子女之间的婚配以及连续两代独生子女。在对影响“四二一”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行简略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得出结论认为:由于严格意义的“四二一”结构的出现取决于很多因素,因此其实现的可能性也许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注:宋健:《“四二一”结构:形成及其发展》,《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2期。)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一)主要特征
概括地说,20多年来我国的独生子女研究表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在研究的主题上,独生子女的心理和教育一直是这一领域中最重要的论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最多。全部论文中的2/3都集中在这两个方面,特别是有关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论文更是超过了全部论文的40%。
2.在研究对象上,则表现出80年代初期以学龄前幼儿为主、80年代中后期以学龄儿童为主、90年代以中学生为主、90年代后期及21世纪初则以大学生和在职青年为主的特点。即独生子女的研究基本上是伴随着独生子女人口的成长进行的。
3.在经验研究方法上,采用定量的,以问卷、量表为工具的调查方法进行的占了绝大部分,以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的也占有一定比例,而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进行对比则是众多研究在方法上的一个共同特点。
(二)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同一内容、同一角度、同一层次的重复研究较多,不同视角、多重视角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在教育领域,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比如,像“浅谈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论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教育”、“独生子女教育之我见”这样的论文就有数十篇之多。
2.理论性的研究中,一般化的、个别的、空洞的、泛泛的、心得体会式的主观议论十分普遍,而有新意的、有深度的、有经验数据支持的理论分析较少。
3.经验研究中,单纯描述现象的研究较多,特别是各种不系统、不规范的“独生子女状况调查”比较普遍。这些调查所得到的往往是零星的、存在较大偏差的、非常简单的数据结果;而精心设计的、客观的、针对性较强的解释性研究较少。特别是着重于现象间关系的深入探讨的研究较少。因而,经验性研究的理论色彩不浓。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4.经验性研究在方法上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设计的简单化、资料分析的表面化、数据表达的百分比化。还有抽样不科学,忽视样本与总体间的推论条件;缺乏对结果的统计检验等等;有相当多的结果是在对象选择、样本抽取、概念操作化、变量测量、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的情况下得到的。特别是样本的规模过小且非随机的抽取方式,加上过于简单且常常缺乏检验的统计分析,很容易使所得到的结论形成某种偏误。
5.对青年期普通独生子女的研究不够,对大学独生子女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偏差。即没有对客观上存在着巨大影响的城乡变量、家庭背景变量等等进行控制,从而将实际上属于城乡变量或家庭背景变量所造成的差异和所形成的影响,误以为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身份所造成的差异和所形成的影响。
6.学科探讨的分布不尽合理,社会学、人口学学科的探讨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于与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和未来密切相关的社会性问题、宏观性问题、潜在性问题、未来性问题的探讨相对薄弱。
值得重视和加强探讨的领域
在新的世纪中,随着独生子女人口进一步扩大,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人口越来越多地作为社会成员进入社会生活,独生子女的研究领域将进一步拓宽,研究的主题和内容将会有新的拓展,与独生子女自身相关的问题以及独生子女人口与社会发展相关的问题将越来越多,与社会政策的关联性也将越来越强。其中,下列几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
首先是青年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问题。到目前为止的独生子女研究基本上是将研究对象集中在少年儿童身上,只有极个别的研究探讨了青年期独生子女的发展问题。但是,应该看到,随着一代独生子女的主体进入青年期,他们作为社会成员、作为物质与精神产品生产者所将面临的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流动、社会参与、人际交往等问题将会逐渐突出出来,而他们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将是对前20年中人们对独生子女社会化发展、个性特征、社会交往能力等所作研究和所得结论的最好检验。从未成年向成年的转变,从受教育者向生产者的转变,从父母家庭向自身家庭的转变等等,都将对这一代独生子女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冲击。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其次是青年独生子女的婚姻与家庭问题。成家立业是人们在青年期所要面临和处理的两件最重要的事情。作为产生于特定的 历史 时期、生活于特定的社会与家庭环境中的特定人口,一代独生子女的婚姻与家庭问题又将会形成什么样的特点、出现什么样的难题呢?特别是当我们把我国从1979年开始实行的新的计划生育政策与这一代青年相联系时,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了。无论是这一代独生子女青年的择偶标准、择偶方式,还是他们的生育意愿、婚姻观念,家庭观念、以及他们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都可能形成和产生一些与目前的情形有所不同的特点和 规律 ,以及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第三是与独生子女家庭有关的问题。现在研究在一个普遍结论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家庭结构以三口之家为主,其比例大约占到70%。而与这一特定家庭结构密切相关的将会是“空巢”家庭的增多、家庭社会支持 网络 的弱化、家庭养老面临更大困难、以及老年
社会保障问题的进一步突出等等。20多年前人们关于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保障的众多话题都将在今后的几十年中逐一变成现实,20多年前人们的众多担忧也将在这些年中逐一接受挑战。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办法,无疑是最近一个时期该领域中的一大焦点。与此相关的还有家庭亲属网络的缩小和简化所带来的影响。正如美国人口咨询局早在1981年所指出的“谁也难以逆料,一个如此珍爱儿子,又这样以家庭亲属‘网络’作靠山的国家,一旦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女儿,或者一旦叔、舅、婶姨和表兄弟、表姐妹都成为人口学上罕见的名词,这个社会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注:美国人口咨询局:《中国“独生子女”人口的未来》,《编译参考》1992年第8期。)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最后是独生子女人口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问题。这是一个范围更广、同时也更为复杂的问题领域。当与改革开放同时成长的这一代特定人口逐步成为社会的主力军时,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追求目标带入到社会生活中来,在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社会规范、社会关系和社会心理,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美国“生育高峰一代”对整个美国社会的影响一样。因此,我们既要深入地研究这一代特定人口在未来的日子里所要面临的各种新的社会问题和新的挑战,同时也要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会带给整个中国社会的新的问题和挑战。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