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性别隐匿的赛伯空间(1)网(2)

2015-07-24 01:15
导读:认为 计算 机中介交流世界中不存在性别差异的乐观派的观点其实隐含着这样两个假设:第一,语言是价值中性的;第二,因特网技术也是中性的。后 现代

  认为 计算 机中介交流世界中不存在性别差异的乐观派的观点其实隐含着这样两个假设:第一,语言是价值中性的;第二,因特网技术也是中性的。后 现代 主义 理论 则对此作出了不定的回答。墨菲(Murphy)和福莱克斯(Flax)曾先后提出“语言不过是一套人工符号系统,因此无真实性(truth)可言”(Pauline  Rosenau,1992)。人们对实践的了解并非取决于事件本身特征,而取决于描述事件所采用的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段。语言的意义总是带来意义使用者的个体风格,在具有不同个体风格的使用者的传播过程中不可能保持客观性。也就是说,不存在所谓词语的确切涵义(precise  meanings),也不存在对文本独一无二、客观性的解读,无纯粹、朴素的真理。真理不过是“我们心甘情愿接受语言迷惑的结果”(同上)。巴荷庭(Bakhtin)则区别了语言的抽象系统和具体系统。他认为词语可分为3种:第一,不属于任何人的中性词语;第二,属于他人、表达他人意思的词语;第三,“我”的语言,即“我”在某种特定情景中运用、具有特定修辞和形式的表达。他认为个体运用的语言源自个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情感状态。任何具体的表达都与某种环境的修辞相联系。词语的表达并非彼此孤立、互不相干;而是彼此呼应、彼此映衬。个体运用的语言总是与个体所属的“类群”(genre)相联系,也就是说,个体会采取其熟悉的、经常使用的语言,二者在相当程度上由个体所处的 社会 物质现实和文化现实所决定,即由种族、阶级、性别、年龄等物质条件所局限。从这个意义上说,女性群体与男性群体在现实社会中的巨大分野必然会通过这两个群体所使用的语言表现出来,即男性语言有别于女性语言。因特网自诞生之日起,主要是男性的领域,网上虚拟社区的成员主要是中上阶层的中青年男性,这当然会使得女性语言在因特网上成为“另外的”语言。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可见,语言作为社会文化、传统的载体,是制度化的产物。在不同的 历史 时期、不同的环境下语言被具有权威的人赋予不同的含义,实质上对社会的整合起着作用。个体在 学习 掌握社会规范、适应社会自下而上的社会化过程中,作为其适应社会生存的一个必要条件,语言交流不可避免地赋予了社会对男性或女性两个不同群体的期盼和要求。因此即使假设存在一个无性别差异的“真空社会”,但社会文化的延续性和强大的传递性仍会给这些在“男女有别”的社会文化土壤下培养出来的男女留下印迹,在虚拟社会仍然会多多少少带有传统性别的烙印。从这个意义上说,虚拟空间并不是逃避现实社会的世外桃源,不过是基于现实的虚拟罢了。其次,因特网信息技术(ICTS)就其创造的本质而言,并不是为人类造福祉的。福柯曾指出技术是控制和监视的工具,哈罗威也指出技术为物质的、象征人力的工具,是一种支配的手段。
  “因特网是一个必要的邪恶之物”(Wendy  Harcourt,1999)道出了人们对因特网的复杂心态。一方面因特网在编织着进步、平等、自由之类的话语;另一方面,不能忽视这些新技术仍然产生于资本主义的大背景,不可避免地“它(ICTs)的功能以资本主义市场 经济 的规划来界定,很难相信这将促成赛伯空间的文化多元化”(同上)。信息 时代 仍然存在于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大背景之下。因此,认为计算机中介交流世界(赛伯空间)与现实世界毫无联系,或恰恰相反的想法其实是一种技术中心论,过于线性、简单化了。当然这种将活生生的身体与思想相分离的想法是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随着智慧、身体、机器、思想之间界限的模糊而产生的。对此,斯通(Stone)提醒道:“忘却身体是一种老套的笛卡尔 哲学 的把戏。由于我们的忘却……通常是妇女和少数民族而保持语言沉默最终将会给身体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女性不应该借助于技术来抛弃身体,而是应该呼吁技术的根本重构,以基于身体的方式来 发展 、创造自身形象和喻义,在 电子 媒体实践中开辟一种肯定自我、而不是否定自我的空间”(1999)。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那么,女性如何充分利用因特网这个工具呢?从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怀疑主义哲学大师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和鼓励。福柯对现存一切秩序体制的确定性和稳固性提出了怀疑。他指出:“我所 分析 的一切就是为了否定关于人类存在方式的普遍适用、必然的观念。我的分析旨在揭示出现存制度的人为性质,揭示出我们还拥有多少自由的空间,还能对现存的一切作哪些改变”(李银河,1996)。后现代主义怀疑并反对一切被视为反映社会普遍 规律 、价值中立的宏大理论体系,主张用历史主义的 方法 来看待和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的状况,所谓适用于所有社会、所有历史阶段的、价值中立、性别中立的客观规律不过是一些人强制别人接受他们的“故事”而已。
  因特网是产生话语的一个强大工具。作为革命性媒体,因特网是集体创造知识的有力空间。新产生的知识体系将涵盖边缘人群的需求,是一种更加柔性、个性化、非男权主义、非工具性的、大众的体系。因此,当因特网嵌入全球妇女的 政治 斗争时,会成为妇女争取权利的传播空间。
【 参考 文献 】
  [1] Babes  on  the  web:Sex,Identity  and  the  home  page  media  International  on  the  
Internet,No.84,May  1997。
  [2] Kevin  Crowston  &  Erica  Kammever,Communication  Styl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s,in  Cyb-erghetto  or  Cybertopia?:Class,and  Gender  on  the  Internet,edit-ed  by  Bosah  Ebo,Praeger,1998.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3] Laura  J.Gurak,1997,Persuation  and  Privacy  in  Cyberspace.: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4] Pauline  Rosenau,1992,Post-Modernism  and  the  Social  Scie-nc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5] Wendy  Harcourt,1999,Women  @  Internet:creating  new  cultu-res  in  cyberspace.London:Zed  books.
  [6] 转引自李银河,1996,《后现代女权主义思潮》,《哲学 研究 》第5期。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未知
上一篇:改革的未来命运在于如何共享繁荣(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