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未来命运在于如何共享繁荣(1)
2015-07-24 01:15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改革的未来命运在于如何共享繁荣(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为什么GDP增长率的魅力越来越弱 外汇储备之谜。外
为什么GDP增长率的魅力越来越弱
外汇储备之谜。外汇储备在2002年达到了2864亿美元,相当亍GDP的23%,其中当年新增的外汇储备就达到740多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的120%,更相当于当年GDP增量的84%。也就是说,如果收入分配格局没有大的变化,那么2002年的10万亿中,9.2万亿让我们能维持2001年的 社会 经济 生活水准,而0.8万亿中其实有大部分并没有变成民众占有的财富分配形式,而是最终变成了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加,结果国内生活水准难以提高。我无意否定GDP指标的重要性,但是这种指标要具有能真实反应民众生活的微观基础,例如就业率和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等指标必须和GDP增长率结合起来考察。否则,为GDP多增长零点几个百分点的预测和争论,就变成了经济圈的自娱自乐。
面临严峻就业压力要不要调整思路
目前 城镇失业率4%这个指标基本可以不看,统计口径看来还需要反映现实。目前就城镇来讲,2001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与国企下岗职工共1400万人,约相当于城镇从业人口的5.8%。如果再加上非国有 企业 下岗职工600万人,全国大概有2000万下岗和失业人员,相当于城镇从业人口的8.3%。但根据《 中国 的劳动和
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从1998~2001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累计有2500万人。应该注意到,这些下岗人数,还只是国有企业的下岗者,并不包含其他所有制企业的下岗者。目前中国城镇至少有2500万人等待饭碗,相当于城镇中每10个人有一个人失业,这已经十分接近国际警戒线。比较令人警惕的是,现在不是工人失业,而是“企业失业”,就是某一类型某一行业的企业垮掉;甚至“城市失业”,就是基地型,资源型城市的垮掉,这对社会稳定的伤害相当大。如果考虑到中国 农村 尚有1.5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另寻出路,那么我们 计算 的结果是中国城镇失业率为10.2%,农村失业率为30.6%,全社会从业人员失业率为23.8%。并且这个状况在未来20年不会有根本性好转。更为严峻的是,国有企业工人的下岗通常是以强行买断工龄的形式进行的,作为弱势群体的工人在遭遇解除
劳动合同时基本上不具备谈判能力,只有默默忍受;而农村流动人口的就业不仅广受歧视,辛勤劳作一年也并不一定会拿到工钱,没有工作而带来经济压力并同社会角色上的屈辱感。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在就业 问题 上,政府可能存在两个失误,一是重视再就业甚于重视就业。其实全面小康最主要的地区必然是农村的小康,目前城乡间每年的人口流动次数已接近2亿人次,不将就业的中心工作从再就业的视野中转移出来,抓就业是失去了主线。二是重视正式就业甚于重视非正式就业。所谓非正式就业,就是
用工合同不周全,用人时社会保险费用缴纳不齐的雇佣方式。这一块是必欲除之而后快呢?还是善意引导,保证起码的劳工人身安全和薪酬发放?不去引导和重视非正式就业,在今天还仅仅是年末民工追讨薪酬的集中潮,在明天就会演变成就业压力而没有泄洪口,并且黑工黑人的惨剧就会越严重。
农村税费改革如何评价
农村税费改革出现了强烈的反弹趋势。人们一度期望税费改革后,能将农业税调整在600亿左右,而三提五统调整在1200亿左右。设置农业税本身究竟有什么法理依据?若说是流转税,农业税并非在货物和服务流转过程中征收,而是农
作物收获时征收。若说是所得税,那么绝大部分中国农民的纯收入水准根本不足以让其成为所得税的征收对象。若说是资源税,恐怕也莫名其妙。农业税是个和税收常识相悖的“四不象”税。从法理依据看,征收农业税的 法律 依据是1954年毛泽东签署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和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规定》。前者是1958年实施严格的城乡分割式户籍管理制度的前奏,而后者不是通过人大认可的法律。至于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据以上“条例”、“规定”制订的“细则”、“办法”,更不足道。农业税缺乏合法性依据,只能是摊丁入亩的延续思路,何况税费改革本身就有加重粮食重点产区和产粮大户的负担之虞。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从 历史 角度看,中国农村税费改革无非就是将附属在农业税上的苛捐杂费规范化,以免民怨沸腾,不堪收拾,但并税式改革千年来没有成功的先例。例如在安徽进行的税费改革的大体做法,就是把原有的多达数百项的各种收费,合并为农业税和农产品特产税,这两者称为“正税”,上交给县乡两级基层政府。此外还有一笔附加税,实际上就是往年的村提留,这笔收入留在村里,用以维持村级财务的日常开支。历史上类似改革也许可能在短期内使“向来丛弊为之一清”,然而它的结局却毫无例外地与初哀相反。原因很简单:“名目”之果虽减,“巧立”之因不绝。所以,再税费改革难不在税费,而在理顺财政和整顿吏治。其实,税费改革反映了财政本身的举步维艰。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最终只是确定在安徽及其他新增的16个省份试行,就是因为国家拿不出更多的钱来资助地方财政,农民的税费负担暂时有所减轻了,可县、乡(镇)两级政府却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压力。县级财政保证乡(镇)、村不留资金缺口,过去由乡村自行承担的农村义务 教育 部分教师工资,改由县级财政承担;过去的“五统”被要求纳入预算管理;对于“五保户”、军烈属的补助也一律由县级财政支持。此外,乡以下编制名义上虽然缩减了,并不代表着财政供养的人员就减少了,县乡财政仍在或明或暗地供养着他们。县财政支出因此出现了大幅的增长。鉴于税费改革主要靠县乡村的基层干部推动,可是财政可支配收入剧减,既导致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大为下降,还直接 影响 到基层干部的可支配财力,有的县乡甚至连干部的工资也发不出来,这 自然 会影响他们推动改革的积极性。欲动税费而吏治不改,既动税费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却不足以弥补基层财政的缺口。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在我看来,出路有几条。一是农村税费改革不如一刀切。所谓一刀切就是省、直辖市、自治区根据地区经济 发展 ,制定农民的年均缴纳农业税总额并长期不变。例如,某省可以宣布省内农民人均缴纳农业税180元,一定20年不变,从村乡到省乃至中央不再另外收取任何费用,就将农民作为缴纳固定税的小额纳税人来看待。这样简易行之,天下皆知,政府违之就视为行政抢劫。二是土地承包权的流转市场要建立。十六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建立包括土地流转在内的多种要素市场,《土地承包法》是重要的,农民失地失业当然困苦不堪,但最为重要的是给予农民选择权,森得诺奖的关于贫困的 研究 其实就是一句话:贫困往往是人祸甚于天灾,农民贫困在于选择权被剥夺。十六大报告中也说要通过市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这就意味着农村自发的互助小组、农业协会都可以办,村一级已经开始直选,在农民组织化程度渐进提高的同时,乡以下其实最缺乏的是有效的合法暴力的提供,而不是乡作为行政机构的存在。
中国公众从社会经济改革中共享繁荣程度是否不足
从日韩的经验看,日本和韩国分别经过近20年的高速经济成长期后,人均收入分别从数百美元达到了大约5000美元的水平。而中国经济从1978~1996年间的年均GDP增幅为9.5%,1997~2002年间年均增幅达到了7.8%,较之当年的韩日并不逊色,但是人均收入仅仅上升到不足1000千美元。以全国工资总额看,目前大约仅在1~1.2万亿之间,改革开放24年来,全国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17%下降到12%,其中有16年工资总额/CDP的比重是下降的,上升或持平的仅有8年。那么中国繁荣的巨大财富何在呢?至少从工资总额上不能看出来。更为令人惊讶的是,目前中国出现了居民储蓄增长额超过了全国工资总额的情况,例如2002年工资总额大约是1.2万亿,而居民储蓄却增长了1.5万亿。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有统计局的同志说工资总额不能反映中国民众的生活,如果按他的数据,2002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6800多元,农村是2400多元。那么,城里4.5亿人年可支配收入就有3.1万亿,城市就业人口不过2亿多,这样城镇居民工资就差不多月均2000元了,这不大可能,现在全国范围看,人均月工资1000元就不错了。那么,工作外的其他形形色色的收入能和工资持平吗?同样是不可能。早在1997年,国家统计局、劳动部、全国总工会、民政部、卫生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组织了“中国职工生活进步调查”,在这次民意调查中,81%的被调查者表示,近5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靠的是“工作单位”发的工资、奖金和福利,只有8%的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兼职收入有关。如果城市居民主要还是由国有部门供养,那么这些城市中的“小康”就是政府发放的,而不是市场孕育的。现在一些缺乏活力的城市之所以能够继续维系其表面的稳定和繁荣,部分原因在于向农村“吸血”,所出现的结果自然就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城市和一个相对萧条的农村。可以说,城市的繁华建立在国有部门的支撑之上,也是以农村的萧条为条件的。目前这种趋势在蔓延,1997年以前是农村边缘化,成为财富沙漠,而城镇是财富孤岛;现在是小县城在边缘化,财富向大都市集中,那些灯红酒绿的大城市成为令人惊讶的财富孤岛,这些孤岛会不会淹没我们?所以,我同意中国社会需要“托底机制”。如果在城镇大规模地推行社会保障体系,则这个体系85%的支出将被保障3亿多的城镇人口,这不行,必须救济和保障并重以建设全国性的社会救济为主,必须农村和城市社会保障并重以建设地市县的社会保障为主。
为什么社会满意程度急剧下降
在改革开放之初,实际上是中国放弃了命令经济。行政约束了自己在经济领域的瞎命令,因此从经济角度上看,是一个明显的帕累托改进,没有人在经济上吃亏但有人得到好处,所以改革的凝聚力很强。而苏东原来是计划经济,因此休克疗法损害了相当多的人的既得福利,而遭遇到改革的阻力。现在这一阶段已经结束了,社会资源的分配进入你争我夺的阶段,社会中心群体和边缘群体之间的隔阂加剧,但中间收入阶层非常薄弱,不能共享繁荣的改革必然是动力不足的不稳定改革。
中国大学排名
中国社会 科学 院
社会学所在2000年时进行的“社会分层、公众心态与社会稳定”课题研究中,得出了这样的调查结果。当问到“与1995年相比您现在的生活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时,回答“好了许多”的占42%,回答“好了一点”的占34%,回答“几乎一样”的占12%,回答“差了一点”的占7%,回答“差了许多”的占5%。当问到“您认为您5年后的生活会比现在好还是会不如现在”时,回答“会比现在好许多”的占40%,回答“会比现在好一点”的占39%,回答“几乎一样”的占13%,回答“会比现在差一点”的占6%,回答“会比现在差许多”的占2%。可见中国人对过去5年和未来5年的心态是谨慎乐观,但不能忽略竟有高达20%的被访者持悲观态度。认为“医疗改革”“会有损失”的占36%,认为“会有好处”的占35%,认为“没有好处或损失”的占29%。认为“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会有损失”的占14%,认为“会有好处”的占40%,认为“没有好处或损失”的占46%。可见医疗改革和劳动就业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没有得到公众的支持。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