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城市化进程中村转居社区新居民的休闲方式(1)(2)

2015-08-02 01:39
导读:2. 村转居新居民在征地前后休闲活动的变化根据非参数检验分析,进一步对村转居新居民在其土地被征前后参加各类休闲活动的调查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
    2. 村转居新居民在征地前后休闲活动的变化根据非参数检验分析,进一步对村转居新居民在其土地被征前后参加各类休闲活动的调查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1) 村转居新居民”与家人或朋友一起聊天、聚会“这类休闲活动与征地前具有显著差异,即村转居新居民现在与家人或朋友一起聊天、参加聚会这类活动的比率比征地以前明显提高。2) 村转居新居民”在家下棋、打牌、打麻将“这类休闲活动与征地前具有显著差异,亦即,现在参与下棋、打牌、打麻将这类休闲活动的比率比征地以前明显提高。3) 村转居新居民”在家养花、养鸟“这类休闲活动与征地前具有显著差异,村转居新居民现在以养花、养鸟为主要休闲活动的比率比征地以前明显提高。4) 村转居新居民”在家看书、练字、画画“这类休闲活动与征地前具有显著差异,现在以看书、练字、画画为主要休闲活动的比率比征地以前明显提高。5) 村转居新居民”在家照顾或教育孙辈子女“这类活动与征地前具有显著差异,现在以照顾或教育孙辈子女为主要休闲活动的比率比征地以前明显提高。6) 村转居新居民”自愿参加社区体育健身活动“与征地前具有显著差异,村转居新居民现在自愿参加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比率比征地以前明显提高。7) 村转居新居民”自愿参加社区学习或教育活动“与征地前具有显著差异,亦即,现在自愿参加社区学习或教育活动的比率比征地以前明显提高。8) 村转居新居民”进出社会公众文化娱乐场所“与征地前具有显著差异,村转居新居民现在”进出社会公众文化娱乐场所“的比率比征地以前明显提高。9) 村转居新居民”参加社会交往活动“与征地前具有显著差异,村转居新居民现在”参加社会交往活动(如朋友应酬等) “的比率比征地以前明显提高。10) 村转居新居民以”户外散步、跑步“为休闲活动的比率与征地前具有显著差异,亦即,现在”到户外散步、跑步“的比率比征地以前明显提高。11) 村转居新居民以”户外打球“为主要休闲活动的比率与征地前具有显著差异,村转居新居民现在”到户外打球“的比率比征地前明显提高。                   3. 村转居新居民与市民休闲活动的比较分析为了更好地了解村转居新居民的休闲活动现状,本研究在相应地区同时测试了127 名市民的休闲活动,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许多休闲活动方面,村转居新居民和市民都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                   1)”在家看电视、听广播“,”在家看书、看报、练字“,”在家弹琴、唱歌、跳舞“,”在家养花、养鸟“和”在家做家务“等方面的差异,市民以”在家的这五类活动“为休闲活动的人数比率都明显高于村转居新居民。2) 在”参加社区或有关协会组织或举办的文体活动“, “自愿参加社区文艺娱乐活动”,“自愿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自愿参加社区学习或教育活动”和“进出社会公众体育场所”和“进出社会文化娱乐场所”等方面的差异。市民这几类社区活动或在这些公众场所休闲的人数比率都明显高于村转居新居民。                   3) 村转居新居民与市民在“户外散步、跑步”和“户外打球”方面的差异,市民以这二种活动为主要休闲内容的人数比率明显高于村转居新居民。研究还比较了村转居新居民和市民对休闲活动的总体感受,结果表明:市民对休闲活动感到满意的人数比率明显高于村转居新居民。                   三 讨论与启示                   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看成是从低到高的和有层次的,人就是随着这些基本需要的满足而得以成熟的。他认为,人的需要主要包括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是人们以满足自身需要和自己个性发展、相对持久的活动,主要表现为以自己满足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为目标的活动。自我实现作为人类的终极目标,乃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休闲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生活实践,乃是走向自我实现道路的一种体现。人们在休闲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展现自由意志,使创造性得到最大发挥。在休闲生活中,人们不仅能满足感官需要,更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充分体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休闲通过外在的行为使人在精神的自由中经历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给人们一种文化的底蕴,支撑人们的精神,满足人们的高级需要。                   “休”是人倚树的状态,“闲”是门内有树的场景或是门中望月的场景,从节日旅游的疲于奔命上升到逍遥休闲的人生境界,休闲将全面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使各种角色的人都体会到城市化进程给城市生活带来的身心愉悦的味道,并且促进村转居新居民的多方面发展,进而完善和提升这些新居民的素质,同时,提升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实现创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人的休闲需求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之一,不论是农民、市民还是村转居新居民,他们的休闲活动都会成为城市经济的源泉。正如美国学者说过,在美国,有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于休闲,有三分之一的收入付给休闲,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投入休闲。                   然而,村转居新居民的休闲活动却不尽人意,需要予以高度重视。与征地前的农民生活方式相比,村转居新居民的休闲活动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与市民的休闲方式仍存在很大的区别。从总体上来看,村转居新居民的休闲方式还是多以个体性的、家庭性的自由式娱乐活动为主,他们参加公众性的、社区性的公共娱乐活动的人数比例明显低于市民,亦即,村转居新居民还无法将休闲活动作为其生活方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不能很好地像市民一样出入一些社区公共娱乐场所,进行休闲娱乐,更不用说将其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手段了,也谈不上逛逛书店、看书学习、职业培训等精神休闲。总之,村转居新居民的休闲活动虽然比原来的农民生活方式有一定的改善,但离与市民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休闲活动方式还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既有社会背景和文化历史原因,又有不同阶层的群体心理原因。                   首先,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里,成年人上要赡养父母、下要养育子女、还要持家立业(包括承担子女的婚姻、住房等生活问题) ,起早摸黑的劳动,很少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这种责任的无限扩大化使得广大农民认为休闲是一种不付责任的生活方式。即使户口身份成为社区居民后,他们仍处于市民和农民之间的一种身份状态,大部分不可避免的带有传统农民的小农意识,认为参加什么健身活动、社区文化娱乐活动是市民的闲暇生活,和自己没有关系,而且也不适合自己参加。其次,文化程度的差异影响不同群体的休闲生活偏好,文化程度越高的群体越注重休闲生活的格调、品位和情趣,多体现为发展型休闲活动;而文化程度低的群体(村转居新居民) 则更注重休闲生活的实用性,多体现为消遣娱乐型休闲活动。再则,经济收入差别导致不同群体休闲生活的分层化。休闲机会成本的高低决定不同收入群体具有不同的休闲生活价值取向:高收入阶层群体的休闲支出比重较大,有能力、亦有兴趣安排比较丰富的休闲活动;而中低收入阶层群体(村转居新居民) 的休闲支出较少,其休闲活动较为单一。此外,环境设施条件更是导致不同阶层群体不同休闲方式的更显而易见的原因:城镇社区一般具有较好的文体活动设施,且社区工作人员也会尽可能为居民创造参与社区活动的条件,加之前述文化程度和生活方式等原因,使城镇居民比村转居新居民往往更多地参加公众性的、社区性的公共娱乐活动,并将休闲活动作为其生活方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论点,在本研究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鉴于以上原因,从村转居新居民自身来讲,首先要调整现有的休闲观念。当前村转居新居民关于休闲的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相当一部村转居新居民认为休闲只是吃喝玩乐,很难将休闲同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方式联系起来,更看不到高雅的休闲文化生活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人的素养。要提高对休闲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把休闲看成生活质量高低的一种重要的衡量指标,懂得休闲对调节人的心情或心态、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变被动休闲为主动休闲。过去由于物质生产方式的落后和生活水平的低下,对休闲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脱离生产后的恢复体能和打发时间上。但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加和休闲产业的发展,现代居民应该将休闲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对休闲的向往应该是现代居民精神需要的满足、自我人格的实现和全面发展的前提;因而要主动掌握和分配自己的休闲,主动寻找个性化的休闲方式和休闲内容:包括逛逛书店和看书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到大自然中尽情享受以熏冶情操,在音乐厅里感受听觉洗礼以放松身心等。                   从政府有关部门来讲,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不仅要改善村转居新居民的休闲活动条件,从经济上给予相关的支持,更要从人文角度和精神层面上加强对村转居新居民的休闲教育,以及对村转居新居民休闲活动的指导。为了让村转居新居民学会生活,学会理解幸福,学会体会人生真正的意义,对休闲文化的教育普及迫在眉睫。这就需要广泛的社会教育,尤其是村转居社区和媒体宣传应该担当重要作用。要正确引导居民的休闲消费、深化休闲概念及内涵,转变村转居新居民的休闲观念、让村转居新居民正确认识休闲,并培养村转居新居民对休闲活动的兴趣,使广大村转居新居民参与其中,从而实现休闲活动的普及和发展,进而使村转居新居民拓展休闲的内容,提升休闲文化生活的质量,从而有助于村转居新居民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顺利实现从农民向市民转变的市民化过程。此外,加强对村转居新居民的相关职业培训,既可使村转居新居民远离不健康的休闲方式,又是充实新居民休闲活动、丰富新居民生活意义的重要途径。同时,要因人而宜,充分考虑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居住方式等因素对村转居新居民休闲活动的影响,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引导措施,为发展村转居新居民的个性与专长提供必要的社会条件,从而促进村转居新居民更好地融入城市新生活、与城镇居民和谐相处、在和谐社会中顺利实现市民化。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公务员制度的缺陷与重构(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