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激励的迟延效应及其分析
摘要 激励是管理人员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进行激励应当适时,迟延激励会带来负的效应。本文通过构建迟延激励的博弈模型和运用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方法,阐述了迟延激励的危害,揭示了激励的迟延效应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迟延效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 迟延激励 迟延效应 博弈模型 边际分析
1 引言
一个组织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组织活力,提高组织的效率与效益。而管理人员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就是激励。激励,是指人们朝向某一特定目标行动的倾向,它将影响员工们怎样适应一个组织,员工们在特定地点和岗位上怀有的特定动机,会影响生产率[1]。资料表明,正常人在未受到任何激励的情况下,能力仅能发挥出20%—30%,而在激励之下能发挥出60%—80%,这还未包括潜力的激励,这一事实说明了激励的重要性[2]。奖金的使用(支付给产量超过预定标准的员工的现金报酬)是由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在19世纪晚期推广使用的[3]。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有些工人在每天工作12小时后,还有精力跑回家在他们的阁楼上工作。这使得泰勒认为,应找到一种办法在工作中利用工人的这种潜在的精力,必能大大提高生产率。由此,各类旨在挖掘工人劳动潜能的激励措施受到企业家们的青睐。我国各级组织的管理人员也注意到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如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等来激发员工更为有效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这在大多数情况下起到了积极的激励效果。
然而,激励应当适时,这不仅有利于让员工重复所希望的行为,也说明了制度和管理人员是值得信赖的。但是,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迟延激励的情况,即管理人员答应员工在其做完某件工作后给其一定量的奖励,可是员工圆满完成任务后,管理人员却借口其他原因推迟对员工的奖励,有的甚至一拖再拖,最终不了了之,根本不予奖励,极大地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损害了管理人员的威严,这就会产生激励的迟延效应问题。迟延激励在现实生活中很普遍,后果也比较严重,但笔者查阅了许多资料,并未发现国内外对于迟延激励的深入研究特别是深入的经济学研究。本文就试图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建立一种迟延激励博弈模型和运用边际分析来阐述迟延激励的危害,并分析迟延激励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原因给出对策。
2 迟延激励的博弈模型
5,5 6,1
1,6 2,2
图1 迟延激励博弈模型
在该模型中,管理人员有两种激励方式即适时激励和迟延激励,员工有两种工作态度即努力工作和不努力工作。如果管理人员答应员工在其完成某一工作后给予奖励(适时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则双方得益各为5,即员工因努力工作而获得适时奖励,收益为5个效用单位,员工的工作给组织带来收益可以看成管理人员的得益也为5个效用单位;如果管理人员说话不算数,员工努力工作了但却没有及时得到奖励甚至根本就没得到奖励,员工感到不公平,此时得益为1个效用单位,而管理人员却获得了6个单位的得益;若员工没有努力工作反而被适时奖励,则员工得益为6个单位,管理人员得益为1个单位;若管理人员迟延激励,员工不努力工作,则这种情况与不进行激励的情况相似,双方得益均为2。表1得益矩阵中每个元素都由两个数字组成,前一个数字代表管理人员的得益,后一个数字代表员工的得益。
3 迟延效应的边际分析
3.1 员工的边际收益分析
运用经济学的边际效用或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可得出迟延激励最终是无效的甚至可能有反作用的结论。以上述的博弈模型为基础来考察这种递减规律,被之为边际得益递减规律,如表1所示。
表1 员工的总得益与边际得益
激励 员工总得益 员工边际得益
无激励
适时激励
第一次迟延
第二次迟延
第三次迟延 2
5
7
7
6
3
2
0
-1
在一开始没有激励的时候,员工总得益可能就是单纯的或薪金收入,我们把其数量化为2个效用单位;现在管理人员答应员工给其奖励并按时履约,员工总得益增为5,这其中可能不仅包括物质奖励,还可能表示一种管理人员对员工的精神赞许,这种赞许有时比物质奖励更有激励作用,因而员工的总得益从2快速增到5,边际得益为3;若管理人员不按其承诺办事,有了第一次迟延激励,可能员工的总效用仍继续增加(因为这是第一次迟延,员工认为得到领导下次奖励的可能性很大),我们假定该得益为7,但其边际效用却从原来的3减为2,说明员工的积极性已受伤害;若管理人员第二次迟延激励,这时员工的总得益已不再增加,我们假定仍为7,边际效用从2减为0,即员工认为有被奖励的可能性已很少;若管理人员第三次迟延激励,员工的总得益已开始减少,从7降为6,边际得益为-1,即员工不仅不抱有被奖励的希望,反而对管理人员产生一种不信任感,觉得自己没有被重视,因而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为组织工作的积极性也丧失殆尽,边际得益降为负数。图2和图3分别列出了员工的总得益和边际得益。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可以看出,管理人员答应给予奖励可能引起员工的总得益增加,但员工的边际得益却随管理人员一次次迟延激励而有递减的趋势。这与强化理论所阐述的观点相吻合:如果某行为是令人不愉快的或人们所不希望的,这种行为却反复出现,就会出现不同的甚至是与原来相反的结果[6]。
3.3 迟延效应的函数表示
传统的管理学观点认为,一个员工的绩效可用如下函数关系表示:
绩效=f(能力、激励、环境)[7]
当存在迟延激励时,激励的效果可用如下的函数关系表示:
激励=f[1/(t0-t)]
其中,t0表示管理者许诺给予奖励的时间,而t为实际奖励的时间。当t=t0时,即管理者适时给予奖励时,1/(t0-t)趋于无穷,f[1/(t0-t)]最大,因而激励效果最大,这也是员工希望的目标;当t<t0时,即管理者提前给予激励时,1/(t0-t)>0,f[1/(t0-t)]递增,表明员工未完成任务反而获得奖励,员工可能会继续努力工作,也可能会减少工作的努力程度,从而减少激励的效果,可以看出,t越趋近于t0,1/(t0-t)越大,f[1/(t0-t)]越接近最大,激励效果越好;当t<t0时,即管理人员迟延给予激励时,1/(t0-t)<0,f[1/(t0-t)]递减,表明随着管理人员的一次次迟延,激励效果越来越差,若迟延超过一定次数,不仅不能带来激励的效果,反而因管理人员的食言,导致失信于员工,从而带来负的效应。这个过程可以用图4表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4 激励的迟延效应产生的原因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适时激励不仅表现为对员工的物质奖励,更多的是对员工的地位、成就和贡献等的一种衡量,可以大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物质奖励,尤其是在股票获利后红利的发放是否及时,是对实际利益承认和尊重的明显标志[8]。但如果员工认为自己在团队中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和重视,员工就会对组织的目标“视而不见”,工作不再努力,导致组织效益降低。迟延激励会产生如此大的危及组织发展的后果,主要有客观情况、管理人员的主观善意和主观恶意三种原因。
4.1 客观原因
现实生活中的人并不是无所不知或具有完全理性,相反,人们都只具有有限理性[9]。在有限理性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有未考虑到的可能性产生。管理人员同样受有限理性的约束,虽然他承诺在员工完成任务后即给予奖励,但后来组织却不可预料地陷入了困境或资金暂时周转不开,这样,即使管理人员想及时给予奖励,也苦于没有现金而无法实现诺言,从而导致了迟延激励的产生。
4.2 管理人员的主观善意
管理人员在最初承诺时,确实是想在员工圆满完成任务后给予奖励,但员工完成任务后,其工作结果并没有达到管理人员原先的期望或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人员通常都是根据可观测的结果来评判员工的行为,结果不符合要求就意味着员工的努力程度不够,这就使管理人员很难及时给予奖励,只能迟延到员工圆满完成任务后再予激励。管理人员这样做也是为了防止其他员工产生不满心理,树立执法公正的形象,否则,如果无论员工的工作是否努力、业绩是好是坏都同样给予奖励,也就起不到真正有效的激励效果,长远而言对组织同样会产生不良后果。
4.3 管理人员的主观恶意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这是由于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利益的冲突引起的。管理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恶意地透露欺骗性的虚假消息,以诱使员工努力工作。具体地说,就是管理人员在最初承诺时坚称自己将履行诺言,但他内心里压根儿就没想要给予任何奖励,而是以此为借口“激励”员工为完成组织任务而努力工作,但员工却根本不知道领导的想法,所以,即使员工圆满完成任务,该管理人员也会找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一再推迟给予奖励,直至最终不了了之。管理人员根本不想给予奖励这个“信息”员工事前不知道,从而产生了信息的不对称,而由于这种不对称的信息的存在,必然导致员工被迟延激励,久而久之,员工不再相信管理人员,双方共同陷入“囚徒的困境”。
采取这种只说不做的方式“激励”员工的领导其实是极其短视的。他们只想到眼前先让员工努力为组织工作,而没有考虑到一旦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遭受打击会对组织的长远发展产生严重不良影响,他们的威信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因而,我们应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使管理人员严守承诺,员工努力工作,达到双方共同受益的局面。
5 迟延效应的防范与应对
既然迟延激励后果严重且其产生又有多种原因,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应从管理人员和员工两方面随时进行防范,针对其产生的各种原因去寻求对策,避免迟延激励给组织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5.1 及时沟通,相互谅解
若是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组织确实遇到了困难,管理人员应及时与员工沟通,让员工了解组织面临的困境,使员工认识到是组织暂时无力进行奖励,而不是管理人员故意所致,并向员工保证一旦组织度过了难关就立即给予奖励,以此取得员工的谅解;从员工方面来说,员工不应产生逆反心理,应主动了解组织的困境,以组织的前途和发展为重,更加努力地工作,与管理人员同心协力共同使组织渡过难关,然后再考虑自身的报酬问题。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参考文献
The Belated Effects of Stimulation and Its Analysis
Abstract Stimulation is an efficient means for the employers to stir up the employees’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Stimulation should be at the suitable time and belated stimulation would cause negative effects. The article sets forth the harms of belated stimulation by constructing a game model of belated stimulation and using the marginal analysis method in the economics, reveals the reasons of the belated effects of stimulation, and based on that brings forward some defensive measures in order to prevent belated stimulation.
Keywords Belated Stimulation Belated Effects Game Model Marginal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