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的培养策略(3)
2016-04-23 01:02
导读:思想道德教育要通过科普讲座、组织讨论会、开展科学知识竞赛等活动,使教育对象明白,地球上多样的生命形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地球现有状态
思想道德教育要通过科普讲座、组织讨论会、开展科学知识竞赛等活动,使教育对象明白,地球上多样的生命形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地球现有状态既是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也需要生命活动的调节、控制来维系。要引导教育对象科学地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人的包容。要使教育对象意识到,对地球上飞禽走兽、自然景观的珍视、爱护不仅是热爱生活的表现,更体现了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操。要使教育对象树立起生态道德善恶感、良知感、正义感和义务感,把保护生态环境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3.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
思想道德教育要达到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目的,就必须确立和完善一套教育对象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体系,来约束教育对象的行为,使爱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成为教育对象自觉的道德行为。要改变人类中心化的传统观念,同自然友好相处,同其他各种生命形态友好相处,要在思想和行为上体现出对其他生命形式应有的尊重。在与自然的交往中,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负责,要积极参与美化自然的活动,促进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同时,思想道德教育还要借助于社会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广泛宣传科学的生态道德规范,使之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付文杰。论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J]。教育探索,2005,(12):95~98.
[2]贾义保。论生态道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6,(6):32~33.
[3]生态安全与国防安全同等重要[N]。新京报,2005—01—30.
[4]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