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传媒任重道远(1)(2)
2016-05-08 01:00
导读:媒体通过自己的各种强调方式来对新闻进行重要性的评价,日积月累的感受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受众关注的问题及对问题的看法在慢慢与媒体趋
媒体通过自己的各种强调方式来对新闻进行重要性的评价,日积月累的感受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受众关注的问题及对问题的看法在慢慢与媒体趋向一致,借助这种力量,大众传媒实现着对人们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无形控制。现在的问题是,新闻媒体应该加强自己的责任感,在“和谐社会”理念的感召下,认真地选择新闻,更好地报道新闻,让受众能真正地得到他们需要的新闻。
二、当前新闻报道的弊病
当前,我国的大众传媒虽然在多方面有所发展,但是还是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1.虚假新闻增多,破坏媒体的公信力
近年来,为数不少的自由撰稿人或新闻线人成了媒体稿件的一个重要来源,他们中许多人基本没有接受过新闻专业训练,更不用受到行业约束,所以一些人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常常制造耸人听闻的虚假新闻。而许多媒体由于恶性竞争,追求市场和轰动效应,也常常不经核实刊载虚假失实的新闻报道。互联网的发展也为虚假新闻“推波助澜”,因为网络信息海量,编辑不可能对每一条信息进行核实。同时,一些专业记者也抛弃了自己的职业操守,为了完成稿件任务或者为了出名争利,低级的就凭空捏造,高级的则假中有真、真中有假,隐蔽性高。此外,有些领导干部为出“政绩”,急功近利而使用各种手段编造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的出现,不但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对于社会和受众,这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这是致命的毒瘤。这一“新闻公害”必须得到坚决地遏制。
2.媒体报道失衡,有失社会公正
大众传媒在强化社会规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但这种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常常要看媒体能否准确把握新闻报道的平衡。平衡的新闻报道能促进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沟通,疏导公众不满情绪,从而有助于防微杜渐,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媒体在报道方向和内容选择上一般都偏重城市、政治“要闻”、强势群体,忽略农村、民众呼声、弱势群体。这些都是片面报道的表现。同时,媒体有时突然“失语”也让公众寒心,甚至让社会蒙受巨大损失,“非典”前期媒体的反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外,媒体娱乐至上的思想、过分表现富人的生活方式等等泛商业化的报道都使新闻报道偏离了公正、全面和客观的轨道。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构建和谐社会,传媒任重道远
3.监督力度不够,影响社会稳定
大众传媒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舆论工具,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现在许多媒体揭露违法、腐败的报道明显增多了,但仔细辨别可以发现,这些报道中很多是“打死老虎”的报道,即对司法机关惩处罪犯或纪检机关处理案件的报道,那些真正由新闻媒体发现线索,主动进行揭露和批评的报道,却数量有限。此外还存在一条监督报道多家转载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市级、县级的媒体,批评报道甚少,甚至某些地方媒体领导干脆下指示:不进行对身在官位上人的批评,除非党委下令。还有一些人认为搞监督承担的风险太大,还不如去写一些拿红包的新闻更得实惠。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舆论监督常常只涉及一些小问题。还有些人认为批评揭露的稿件登多了影响社会稳定。其实,大众传媒在法律范围内引导舆论,及时揭露腐败、违法现象,将之公布于社会,形成压力环境,并作为社会控制力量,规范和约束公共权力的运行,才能使社会更加稳定。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陈赞琴
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
异化消费的理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