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创建网络型方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1)

2016-05-16 01:04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创建网络型方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方志的历史随时代不断发展。现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
摘要:方志的历史随时代不断发展。现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时代,呼唤着网络型方志的创建。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网络型方志体现出其特有的价值与生命力。   关键词:网络型方志;和谐社会;价值;生命力
  
  网络型方志是指以数字内容的网络技术为介质,演绎方志的编纂、修订、检索、研究、传播等社会环节和价值体现,同时它还兼顾传统纸质方志的所有内涵。从广义上讲,它从属于电子图书,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产物。它承接传统方志的脉络,更重要的是紧紧把握了我国当前国情的脉搏,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其特有的方式,因此,它有别于甚至高于其他电子图书,具有许多方面的作用。
  传统的纸质方志为方志从产生到体例完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它也在时代信息量不断增加和变化迅猛的形势面前逐渐捉襟见肘。姑且抛开体例之辩和古今孰详孰略,也抛开它与地方史中的许多纠缠不清的联系,单就它短时间内要累积庞大新信息和不断缩短前后编纂时间以适应斗转星移的社会变化而言,传统纸质方志就变得越来越厚,编纂、出版发行的工作量增加,检索、研究、携带、购买、收藏、流通更加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方志被检验的程度,不能可靠地反映已版方志的质量,也为以后编纂方志设置了参考模糊的瓶颈。这样的情形不断发展,方志的功用价值将大打折扣,方志的生命力也将日益黯淡。
  杨军昌先生认为现代新编方志“以鲜明的观点、完整的体例、翔实的资料、突出的特点、质朴的语言、客观的记述赢得了社会的承认,体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和较高的价值”,他认为现代新编方志中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并指出了诸多相应的改正方法,如:加强领导支持力度、加强宣传、发挥方志机构的主观能动性,改革读志、用志方法并多出转化成果等。这些方法虽说是对症下药,但与以往方法相比,并无新意或语焉不详,故在实际操作中难保顺利。究其深层原因,是杨军昌先生从方志发展的传统思路、角度出发,并没有很好地结合时代特点和我国国情提出来的对策。
  来新夏先生说过方志是“作为一种图书表达体裁”。这为我们拓宽方志编纂、传播等的思路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如果我们找到了另外一种形式、载体,它不仅能够胜任“图书表达体裁”的功用,而且能为方志未来的生命力提供更广阔的前景,那么方志的上述困境就会迎刃而解。
  创建网络型方志就是解决这种问题的有效方法。现代网络技术的特点是信息储存量大,传播迅捷,可实现图、文、声、像、影等形式的兼容共存,便于操作,互动性强,并有着迅猛的发展前景。目前,以网络为依托所进行的文化、教育、商业等事业已经有着相当成功的经验,而且颇具前景。在我国,如网易、阿里巴巴等网站就有着相当规模和成熟程度的网上商品贸易,为商业的发展另辟了蹊径。还有,就国内最有影响的三大电子图书系统超星、书生之家和方正Apobi来说,他们使用PDG、SEP、CEB、PDF、HTML、TXT、OEB等存储格式,较有效地实现了众多图书的电子版、网络版形式,主要为我国的大学图书馆提供了一种信息时代的图书形式,并为人们日益接受。这些例子预示着网络型方志也将有类似的光明前途。仅拿网络技术中信息存储量日益庞大及链接功能来说,就能很好地解决古今详略、体例纷争等方志中的传统难题。
  “统合古今,详今略古”是修志的传统惯例,“详今”是为了体现、记录时代事件而为后世备考,“略古”是因为补阙、连贯、正误的需要,要在“详今”之前略述古人事于各体例中。在旧志佚失或错误、缺漏过多的情况下,我们需古今同视,甚至因古人事距今较远不被今人熟悉的原因,反而要多费笔墨以求“明古”,使今人、后人不会因误认历史而走错脚下路、看错未来道。传统纸质方志恪守“详今略古”也有出于成书篇幅的考虑。但在网络型方志的框架下,“详今略古”可以被它独有的“详今明古”原则所兼容、发展。在网络状态下,古今志书、新修志书按时代先后顺序排列,且在核实周备今人今事今物的基础上,考订增补旧志人事物。利用网络对旧志梳理考订,在更细的环节上逐个检验,由此不仅使我们对旧志纤毫毕见,而且从质和量的层面上获益,有助于我们对方志的认识达到一个贯穿历史、把握内外整体的新高度。如此,再回头审视已修方志时,我们可以发现:已实现了一个高层次的“详今略古”,且古今方志和未来方志将处于同一个可信的水平。
上一篇:社会转型时期道德作用的变迁(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