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培育的使命与基本路径(1)(2)
2016-05-19 01:03
导读:由于我国农民的现状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就成为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当务之急,它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也是
由于我国农民的现状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就成为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当务之急,它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人是发展的本体,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培育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从根本上催生出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实现新农村建设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由外生力量推动向内生力量推动转变;才能让农民共享和使用农业科技成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才能提高农民务农和转移
就业的能力,形成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农民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在此意义上讲,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大计。
二、什么是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是指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一代农民群体。新型农民的时代特征是:
(一)新型农民是市场农民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大背景下来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对其主体的要求首先是市场经济发展对农民基本素质的要求,也就是市场型农民的发育。首先,市场型农民要求农民必须具备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必备意识,即财富意识、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风险意识、维权意识和法治意识。这些意识不仅是市场经济对农民基本素质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作为建设主体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前进的思想先导和动力源泉。其次,农民要善于捕捉市场信息,不管是从事农业生产、从事非农产业经营,还是通过转移获得务工收入,都要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作为生产、经营和增加收入的行为导向。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二)新型农民是文化农民
文化型农民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民的科学文化程度是农民自身全面素质形成的基础,也是不断提高农民技能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前提。农民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接受新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制约着他们的思维水平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的有效贯彻与执行。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农村的贫困,收入贫困只是表征,深层次的是人力贫困与知识贫困。一般而言,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与其经济活动能力呈正相关关系,文化程度越高,其经济活动能力越强。文化型农民要求农民必须接受相当程度的文化教育。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00年全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相当于初中一年级的文化程度,而同期城市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年,相当于高中一年级文化程度。文化型农民要求农民接受文化教育至少有一个底线,那就是让大多数农民接受高中以上教育,即至少12年的受教育年限。
(三)新型农民是技能农民
技能农民要求农民要有一技之长,这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也是农民增收的呼唤。不管是在农业生产领域,还是在非农产业领域和其它方面,或者是在城市二三产业领域,只有让农民具有一技之长,才能使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使农民真正感受到技能水平对于一个人在社会地位中的重要意义和对自已增收致富、创造财富的巨大贡献,从而使农民自觉寻求提高技术的本领,让提高技能水平成为农民的自觉追求和思想动力。技能农民的内涵十分丰富,只要能在种植、
养殖、生产、销售、管理、经营、服务、金融、信息、教育、医疗等方面有所作为的农民都是技能农民。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郭 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