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我国零售业人才危机现状与对策的几点思考(2)
2016-07-27 01:00
导读:1.零售行业人才培养环境不健康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长期存在“重工轻商”的观念。零售业在我国曾一度没有得到重视, 该行业长期以来缺乏对优秀人才的
1.零售行业人才培养环境不健康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长期存在“重工轻商”的观念。零售业在我国曾一度没有得到重视, 该行业长期以来缺乏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从而造成我国零售业人才总体储备不足。加之我国零售行业目前正处在高速扩张阶段,并伴随着旧业态调整、新业态的转变与发展过程,使得人才紧缺矛盾加剧。
通常,零售业人才资源来自两方面:一是从企业外部引进;二是通过企业内部培养、提升。从社会上引进虽然周期短,能在短时间内基本满足企业对人才的急需,但目前的“外部引进”仅是各企业之间将行业内现有存量人才“挖来挖去”,并不能增加整个行业的人才储备。而企业之间“挖角”的手段通常采取的就是打“高薪聘用”的旗号。一味高薪甚至一部分人高得离谱,会使其他员工心理不平衡,从而影响工作积极性,削弱企业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一味高薪,还会使员工在选择公司时,不以未来发展、对企业的认同及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为衡量标准,而仅仅以薪水高低来评价优劣,从而使从业心理变得浮躁和扭曲,引发频繁跳槽,对员工自身和企业都不利。由此,企业解决人才危机的最根本途径还是内部培养。
但从实际情况看, 我国零售企业对人才的内部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根据调查显示, 最近三年间全国有近60%的企业按国家规定足额或超额完成了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 但是,零售行业平均计提的职工教育经费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仅为1.4%,低于国家规定的1.5%的提取比例。
2.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目前开设有零售学相关专业的本、专科以上院校屈指可数。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在2000年全国零售店店长数量仅有200名,到2007年职位的需求数量已经猛增到近4.5万名。然而我国在1998年高校调整专业目录时,恰恰取消了贸易经济本科专业,使得正规院校的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高校在零售业人才的培养方面不仅数量上远远达不到市场的需求,即使开设有相关专业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也与市场脱节。我国目前的高校提供的还是传统的“正规”教育,普遍采用的是灌输理论的教育方法,然而零售企业需要的更多的是职业培训。正规教育侧重于理论素养的提升, 企业急需的是拥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性人才,所以, 如何培养、锻造出既懂理论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是目前高等教育体制必须考虑的问题。
3.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国内许多零售企业把人才培养局限于岗位培训, 缺乏战略眼光。不少企业往往在门店扩张期新员工进驻企业后, 开办短期的岗位培训班,而对于人才梯队建设与人才层次培训、开发则缺少关注。这种短期的岗位培训造成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人员流动性过大,从业员工普遍存在“打短工”的思想,人才大量流失。虽然少数国内企业也开始注意到后续培训的重要性,但却很少从开发员工能力的角度帮助其规划职业生涯,培养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有潜质的职业经理人。这样的短期行为直接危及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力。根据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调查统计显示,零售企业不管什么职位的人才流动, 排在第一位的原因都是个人发展受阻。另外,这种短期的岗位培训还造成了企业人才结构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