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绩效考核目的定位偏差及其影响(2)
2016-07-27 01:01
导读:二、绩效考核目的定位偏差的影响 1.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正是由于以上绩效考核目的的偏差,很多企业把绩效管理简化成了绩效考核,最终绩效管理不仅没
二、绩效考核目的定位偏差的影响
1.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正是由于以上绩效考核目的的偏差,很多企业把绩效管理简化成了绩效考核,最终绩效管理不仅没有带来组织绩效的提升,相反成为各级管理人员的一个负担。
不少企业的绩效考核采用强制分布法来规定考核最终结果的分布状况,以免出现趋中效应和过宽或过严现象。由于考核等次的确定要与职务升降、工资高低挂钩,因此人人关注。有些主管怕伤和气,就采取或默许今年评张三,明年评李四,后年评王五的做法,背离了绩效考核的初衷,形成了“优秀轮流当,合格年年过”的现象,如果公司把考核结果和等级和基本工资的调整挂钩的话,就更需要全面平衡,保证每位员工能获得自动调薪的机会,至少不能因为考核等级上不满足条件而错失加薪的机会。在不少主管和员工眼中,既然公司定了这样的考核制度,就应该尽可能的研究出对每个人都有利的博弈方案。只有皆大欢喜,才能够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至于,“末位淘汰”制度,只要有自动离职者,今年的末尾就非他莫属。
2.忽视绩效改进
当企业的管理者视绩效考核为惩罚和监督员工的“大棒”,自然导致主管和员工过于关注绩效考核的评价过程,不关心考核后绩效的改进,对于员工绩效的高和低,主管只满足于作出评价,并且尽可能让员工接受这个考核结果。实际上,绩效考核的主要着眼点是通过考核让员工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进而帮助员工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提升个人业绩和组织绩效,而且,这个改进过程应该随时进行,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及时做出纠正,从而保证最后考核的时候不出现大的失误和问题,正如日本丰田公司的精益制造原则秉承的理念,“次品是在生产的时候就出现了,而不是等到次品制造出来了再通知员工业绩低下”。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因此,对于员工的绩效考核应该把关注考核结果的重心移到关注绩效改进上,随时观察和提醒员工绩效出现了什么问题,如何纠正。不难看出,此时,主管的辅导、帮助责任高于评价,主管应该是教练而不是法官形象,无形中,员工绩效的高低以及是否有改进的空间和余地,紧密地和主管的考核权利挂钩,主管只有先行使好了帮助和教导的职责,才能够对员工做出让员工心服口服的评价结果。只有主管切实的关注绩效的改进,才能让考核这根指挥棒挥舞得虎虎生风,才能保证企业绩效的提升。
3.缺少绩效沟通与反馈
不少企业实施的绩效考核缺乏有效的沟通。认为考核只是简单地给员工评分,在考核过程中既不找员工谈话,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工作进展情况、所取得的业绩及所遇到的障碍,也不在绩效考评结束后进行绩效反馈沟通,很多员工对于自己为什么得A或D以及别人为什么得A或D莫名其妙,无形中,大家就把绩效考核的高低归为运气或人际关系,自然影响考核的公平公正性,无法确保绩效考核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个绩效考核方案是否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与制定前的准备工作是分不开的。绩效方案制定前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取得需要沟通,通过沟通,了解公司对各部门的要求是什么,了解员工的状态和想法。并将这些要求转化为相应的指标与目标。在此过程中方案制定者不但要与各部门主管沟通,也要与各级员工沟通。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