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遮蔽个体意义体验(1)(2)
2016-08-19 01:09
导读:基于此,我们认为,信仰和意义是德性形成的内部基础。 德性是道德的本位,我们的道德建设应当立足于建构德性。而德性的建设又要从信仰着手,这是
基于此,我们认为,信仰和意义是德性形成的内部基础。 德性是道德的本位,我们的道德建设应当立足于建构德性。而德性的建设又要从信仰着手,这是我们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把这个结论与上述第二种措施,我们发现一个矛盾:第二种措施恰恰就是通过意识形态化的方式做人们的信仰和精神工作的,力图重建信仰以支撑道德,为什么又难以提升道德呢?回答这个问题是本文接下来的任务。 二 与个体的意义体验和人生信仰相脱节:政治化精神建设低效的原因 (一)我国当前道德建设的背景:传统伦理的瓦解、革命伦理的隐退和现代性道德的不成熟 1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中,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成型和现代性的逐步建构,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本纽带、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传统儒家伦理文化与价值观念,正处于逐渐瓦解之中。现实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每一位细心观察生活的人都会对此有深切的感受。儒家传统伦理的瓦解使人们失去了旧的价值支撑,这在导致德性失落的同时,也使德性建设的一个价值资源被割断了。 2 革命伦理的隐退。人们通常认为,从建国后至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中国社会有着强大、浓厚的信仰,那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但我认为对此要做具体分析。 第一,这是一种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信仰。它是出于政治的需要而不是立足于人生意义的,马克思主义被“圣经化”或者“教条化”了,民众不是在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深刻的研究、理解和体会的基础上信仰之,而是在不懂马克思主义的情况下信仰马克思主义。这种信仰不是本真的信仰。 第二,这是一种表面繁荣、实质贫乏的信仰。这种信仰的形成不是遵循由生活信仰到道德信仰、再到终极信仰的形态递进性的信仰形成规律;没有和主体的自我相关联的情感体验伴随其中;它是依靠伟大人物的感召力而不是植根于主体的意义系统基础上的;没有个体的理性、独立、自主这个心理基础,信仰主体的理性在信仰形成过程的作用打了折扣;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部分地是因为对新生活的接受,这是一个逆向的过程;形成的机制是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化的灌输、宣传、强制;文革的反常社会形态消解了人们对这种信仰的认同和理解。 第三,这种信仰派生了革命性道德。五四以来,按照李泽厚的说法,我国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是革命压倒了启蒙。革命是各种社会活动的核心,革命年代中形成了以革命为中心和目的的伦理,可以简略地称为革命伦理。源于革命时代的这种革命性伦理,依靠领袖权威和道德英雄主义精神的感召,以及社会化的政治动员和
思想宣传而得以在政治突出的总体性社会中树立起来。这种道德,不是一种常态的道德,因为它不以个体的意义世界为关照点。 改革开放以后,这种革命伦理随着社会重心从政治转移到经济而逐渐隐退,失去了对社会的支柱作用。 3 中国的现代性处于正在形成的过程中,是尚未完成的、不成熟的现代性。这指的是把现代性的制度嫁接在中国的封建性之土壤中,导致西方现代性蕴含的进步价值观没有被继承,反而畸变出现代性与封建性的新产物,如杀熟现象等。出现这种异化的现代性的原因是:它是没有经历过思想启蒙的现代性。中国五四运动时期的启蒙是未完成的,启蒙被革命压倒。建国后的“阶级斗争为纲”不但没有完成现代性意义上的启蒙,在某种程度上还加强了封建性,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启蒙没有持续下去,此后的市场经济建设强化了经济建设而忽视了思想文化的启蒙。没有启蒙为基础的现代性是缺乏前提的。其它的原因有:没有成熟发达的公民社会;没有形成完善的民主政治;没有培育出成熟的自主性个体;没有养成契约意识;没有形成完善成熟的市场经济。 以上分析实际上是关于三种传统——中国儒家传统(重人情和乡情)、新中国建国后毛泽东时代的传统(重政治革命、平等、正义)和改革开放25年来所形成的传统(以经济和市场为中心,追求个人的利益、独立、自由、平等)[2]——在当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舞台上的较量和势力对比,事实表明,最后一种传统逐渐占据上风。这意味着当下中国的价值背景是:在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已不能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价值支撑的同时,革命性伦理也在隐退,现代性的全面内涵尤其是它所蕴含的进步的价值观念也没有建立起来,这就导致了主导性价值的缺失,并使道德处于无内在价值支撑的空虚状态,这一方面解释了当前的道德失范,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当前中国道德建设的背景。共5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