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意识形态遮蔽个体意义体验(1)

2016-08-19 01:09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意识形态遮蔽个体意义体验(1)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两种措施解决道德水准下降的问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两种措施解决道德水准下降的问题,一种是伦理制度化;另一种是意识形态化的精神建设,两种措施均没有取得明显效果。第一种措施低效的原因在于没有抓住道德的根本:引导人在超越和意义体验的基础上追求向善,所以不能取得实效。第二种措施以总体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精神引导,失去了个体意义体验的支撑,因而处于悬空状态。当前道德建设的根本是建构基于个体意义体验的人生信仰,这种建构需要解决三对矛盾:实用理性与意义关切、社会分化与社会认同、意识形态与信仰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道德;德性;信仰;意识形态 在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来,人们普遍感受到道德水准的下降。如何提升道德水准呢?一类措施是伦理制度化:把道德规范“成文化”、或提升为奖惩制度和法律条文。如:设立见义勇为基金,规定对见“死”不救的处罚;对随地吐痰的制度化处理;职业道德的制度化,如医生不得收红包、教师不得进行有偿家教,政府官员财产收入申报等;建立学生道德银行制度。但是,现实生活中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普遍缺失,以及人与人之间不断增大的摩擦和交际成本表明这些措施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另外一类措施是意识形态化的精神建设。政府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宣传、灌输,力图在人们的内心世界中植入主流的、统一的价值观。如不遗余力地进行各种主旋律的宣讲,经常性地推出先进典型,以及根据社会情境塑造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神五精神等来占领人们的内心世界,希望以此植入一个信仰的体系,为道德建设提供精神支撑。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各种主旋律、典型和精神满天飞,却唤不回道德风气的好转。上述两种措施收效低微的原因何在?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规则伦理与德性伦理的关系以及德性的前提说起。 一 信仰和意义是德性形成的内部基础(一)德性是道德的本位 道德建设中存在着制度本位论(如规则道德、规范伦理和伦理制度化)和德性本位论。制度本位论持有这样的理论前提:道德建设应当关注和落足于外在行为,而不是个体的内在品质,伦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如何制定道德规则。只要道德主体做出的外显行为是合道德的,其动机并不重要。这种观点的深层假定是“行为是完全独立于人们对世界结构所抱的看法的”[1],这个假定实际上是贬低了人的精神、否弃了人的自主性,把人心降格为一个“刺激-反应系统”。此外,规则本位论也无法保证长久和永恒的道德效果。因为,规则约束的在场性毕竟是有限的,不能监管到人的复杂多样的全部行为,当个体处于不被监视的情况下,规则就无法保证道德行为的发生。 德性作为道德内化于自我所形成的内在品质,是一种向善的精神定势,能够稳定地决定道德行为的发生。向善指的是在自我利益与整体的利益(包括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的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主体会让渡自我利益成就整体利益。而向善的趋向是由德性的超越性保证的。德性的超越性指的是对个我一己之利益的超越,把自我利益融于整体利益之中,寻求超越自我而与整体同一,它使德性具有利他的向度。 我们认为德性才是道德的本位。因为:首先,道德所包含的基本矛盾是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的矛盾,道德的本质是利他性。德性的向善性和超越性体现了道德利他性的本质,依凭德性的伦理才具有完全的道德意义。其次,德性可以稳定地、一贯地决定道德行为的发生,落实到德性的道德建设才是最终可靠的,德性还可以使人的行为既合乎道德又出于道德。 至此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上述第一种措施既伦理制度化:制度不是道德的本位,德性才是道德的本位,伦理制度化没有抓住道德的根本:在超越和意义体验的基础上追求向善,所以不能取得实效。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德性是道德的本位,建构德性是道德建设的目标。那么,德性是怎么形成的?德性的形成要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 德性的形成有两个前提。首先是认识前提,德性的认识前提是认识到个人与世界是一体共生、一损俱损的,自我利益与整体的利益是相互交融的,整体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个体当下的具体言行对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对于个体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个人为了成就整体利益而牺牲自我利益时,自我利益就融入到整体中并化成了永恒,所以,当他做出道德的行为时,他觉得这不仅是“为他”的行为,同时也是“为己”的行为。 认识到自我与世界的一体相关性并不必然带来道德行为,许多道德准则和其中的道理人们都明白,但人们仍然是常常不遵守道德规则,“知而不做”的原因是缺乏道德情感。没有情感伴随和浸润的道德认识和观念是死的,只能沦为枯燥说教,只有那些能够激发主体强烈的情感体验的知识和观念才能推动主体去践履之,所以,道德情感是德性中的动力系统。德作为一种向善的较高境界,在认识向度上要形成对自我与世界一体相关性的把握;在情感向度上则要形成对超越个我一己而与“天地万物为一”这样一种存在状态的体验、领悟,这就是意义感。意义,作为一种高尚的心灵体验,是人从他所面临的在场性的具体生活中超越出来,洞见万物一体、万有相通之世界本然状态时所体验到的归属感、圆满感,是自我与世界相融相通的一体感。意义感带给人的愉悦推动着人迈向与整体的相融,并在实践中转化为成就整体利益的道德行为,所以说,意义作为德性的情感向度,是德性中的动力系统。意义感一方面可以经常性、稳定、自律地促发道德;另一方面还与德性这个较高的精神境界在性质和内涵上相一致。 问题在于,什么可以保证人能够认识到自我与整体的一体相关性、体验到自我回归整体的意义体验呢?信仰。信仰是一个终极的价值体系、一种通达永恒的精神设置。当我们按照信仰去生活、去观察和体验世界时,就会发现人与人之间是相融相通的关系,就会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意义充盈的世界中。在信仰的指导和意义感的推动下,主体会持久而又不自知地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与世界的同一性,让渡自我利益而成全生存共同体的整体利益,这恰好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行为的稳固的发生。
上一篇:网络空间的自我伦理(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