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新式胎教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科学性(1)(3)
2016-09-03 01:21
导读:4.智力胎教背离了儿童心理与大脑发展的“关键期”。脑科学与生理心理学依据对动物脑和心理的实验发现,个体的行为发育具有阶段性。有些行为在发育
4.智力胎教背离了儿童心理与大脑发展的“关键期”。脑科学与生理心理学依据对动物脑和心理的实验发现,个体的行为发育具有阶段性。有些行为在发育的某一时期,在适当的环境刺激下才会出现。倘若个体发育尚未进入这一时期,环境刺激即令存在,相应的个体行为也不会出现;若个体发育已经达到某一阶段,而环境中却缺少相应刺激,错过了这一时期,个体的相应行为将不会产生,这一现象被称为个体早期发育的关键期。它的存在意味着,对儿童的各种训练与教育如果不在关键期适时施与,任意提前或者推迟,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现在,虽然由于不可能对儿童进行早期剥夺实验,因而无法对儿童脑和心理的各种功能关键期的详尽起始、终止和持续时间,表现形式,所需学习经验的性质和作用,教育与关键期的匹配等弄得十分准确,但心理学的研究已使一些主要学习内容的关键期比较明朗。如1岁半至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学习数概念的关键期等。然而,遗憾的是,至今尚未发现有一项能力的学习关键期是在胎儿期。仅这一事实,就已经对新式胎教的有效性与科学性直接提出了质疑。
近30年来,科学家们对关键期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儿童心理与脑发育中某种能力的关键期实质上是儿童相应脑组织结构与功能模式形成过程中的基本成型期。但儿童早期发育中基本成型期的到来,是需要有一定的脑与心理发展为基础的。胎儿脑虽然发展迅速,但直到降生,脑量尚不及成人的1/4,神经元结构比较简单,发育不完善,神经纤维短、树突少、突触数只有50兆个,不及新生儿的1/20,各类神经元分化不精细,与之相应,胎儿尚不能建立复杂条件反射,具有的只是诸如吮吸反射、抓握反射等生存和原始的无条件反射。这时胎儿的脑发育还是处在一个量积累的基础时期,脑的任何结构与功能模式都尚未达到成型水平,因此,任何关键期都不能在这一时期出现。脑和心理的各种关键期的到来,是胎儿降生后的面对复杂而广泛的环境刺激,神经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明确了这一点,也就明确了借智力胎教超前于关键期去提高胎儿的素质,干的是一件徒劳无益的事情。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5.智力胎教不符合胎儿记忆发展规律。智力胎教论者之所以强调对腹中的胎儿进行智力教育,是因为他们认为胎儿具有令人吃惊的记忆能力,能将在子宫内学习到的词汇、曲谱等记住,所以经过胎教的孩子从出生时起就有了一定的智力,出生两周就会喊爸爸,4岁时能听和讲
英语 与西班牙语,能终生记住在子宫中学到的曲谱,他们的智商因此普遍高达160甚至190[1]。但是,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虽然从一些观察得知胎儿出现了记忆,但这种记忆保持时间十分短暂,完全不可能能使宫内所学的东西数十年不忘。这种说法是由于不了解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在记忆研究上的工作,特别是不了解胎儿记忆的特点,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混为一谈,因而过高地估计了胎儿记忆力的结果。
胎儿究竟具有什么样的记忆力呢?这可从国外对3个月以下婴儿记忆力的研究中间接推知。据在这方面工作作得较多的诺威—科利尔的研究,3个月内婴儿的记忆力十分脆弱,长时记忆保持有很大局限性,出生20天以内的新生儿只能建立眨眼经典条件反射,且只能保持10天;2~3个月婴儿方能建立操作条件反射,出生2个月的婴儿其记忆只能保持2周。大量的类似研究使专家们得出了如下结论:人类在婴儿期的记忆只能限于短时记忆[8](P476)。而胎儿的记忆不可能超过婴儿又是不庸置疑的,因此,胎儿令人吃惊的记忆力,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短时记忆,而这种“转瞬即逝”的记忆,当其不能通过信息编码、贮存成为长时记忆时,是不会出现像智力胎教所说的那样奇迹的。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未知
就地多元化——中国农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