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论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与创新

2016-11-04 01:01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浅论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与创新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摘要: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开发方略的支

摘要: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开发方略的支撑。培养具有认识、开发、经营文化资源的眼光、魄力与能力的文化产业人才,是振兴文化产业的保障。通过创新开设文化产业类高教专业,社会力量办学,产学研结合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合作等途径完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对解决当前文化产业人才短缺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产业人才 学科建设 产学研结合

  
  2009年9月,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发布,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在国家战略推动下,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一些省份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然而,与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相适宜的是,我国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较滞后,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尚不健全,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艺术市场化、经纪类的人才缺乏。中国长期以来文化与产业脱钩,重视文化培养而忽视文化的产业化,因此造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仅以艺术表演为例,经过学院化的培养,中国各类艺术类人才并不缺乏,但艺术市场化、经纪类的人才却并不多见;二是我国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不足,人才构成亦不平衡,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如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12%,伦敦是14%,东京是15%,而我国创意产业较为发达的上海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
  知识经济的竞争在于人才,如何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文化产业人才,是当前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必须加快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创新,加紧对既懂经济又精通文化产业特点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把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阶段性专项支持国家稀缺人才——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要在法律、资金、人才、组织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打基础。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多渠道筹措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资金,在经费上确保文化产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应适当加大文化产业教育的财政预算。如韩国2002年以来,创作、企划、市场开发人才短缺问题突出,韩国政府国家决定2000至2005年共投入2000多亿韩元,培养复合型人才,重点抓电影、卡通、游戏、广播影像等产业的高级人才培养。应设立专项文化产业教育研究基金扶持人才开发与培养;运作文化产业教育投资组合,动员社会资金为主、试行官民共同融投资的运作方式等。
  
  2 立足现有高校资源,积极支持各高校根据市场需要创新开设文化产业类高教专业,革新教育方法,提升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理念
  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视角,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涉及了“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会展业”和“旅游业”和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和专业均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拓展空间,因此,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必须做出新的调整。在一般的理念上,重点应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创新,进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在具体的学科建设理念上,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应当围绕文化产业领域的商业能力与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其中必须包括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的能力,文化企业资本运作的能力等,注重综合把握能力和具体操作能力;其二,树立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围绕学生未来的发展或者以学生就业为核心,关注市场需求,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就业能力;其三,根据与时俱进的要求修改和完善教学内容,尤其是根据跨学科发展的要求,改变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其四,实现现代产业理念乃至现代领域的互动,追求在现代技术融合的最佳状态中培养出合格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3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鼓励“产学研”结合
  一是利用社会办学力量。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实践性强,但由于文化产业专家、教授,相当一大批也都是由原来的哲学系、中文系、管理系教师转来的,教学师资缺乏实际运作经验,因此培养出来的是理论型人才,而非实用性人才。在这一方面,社会力量有一定的优势。社会培训力量的培训方式灵活,培训模式多样,市场化程度较高,在人才需求热点、培训热点、培养模式、获利点等观察和寻找方面触觉更加灵敏,利于对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此,应拓宽人才培训渠道,利用社会力量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力度,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大力支持。如建立各地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举办娱乐业高级职业经理人研修班、文化产业职业经理人研修班等。吸纳民营企业的资金、人才方面的优势,使其逐步进入教育、文化产业领域,在政策、教学、信息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逐步形成文化产业短期培训、学历教育、高级人才培训、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的立体化培训体系。在授课教师队伍上,聘请多年从事文化产业教学与研究,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学者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经理人,组成一流的授课教师队伍。
上一篇:浅谈高校引进人才的后续管理与使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