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 要: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目的直接影响着译者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大翻译家严复和林纾出于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改革社会思想的目的译介外国作品,特别重视其中的思想性。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出发点,他们的翻译在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中起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也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和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策略;归化—异化;直译—意译;增添与删节;按语与评注;思想启蒙作用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这里必然涉及到“为什么翻译”的根本问题。对于具有历史使命感的翻译家来说,只有明确了“为什么翻译”这一根本问题才能解决“翻译什么”的选择,而这两个问题一旦找到明确的答案,如何翻译的问题便能在原则上得到解决。在这个意义上说,翻译家的翻译动机对他们选择什么文本来译,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进行翻译,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1]
中国近代翻译史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从这一时期开始了有目的、有系统地向国内译介各种外国作品。将翻译置于文化的背景上考虑,我们往往可以看到翻译活动(包括翻译论述)带有功利的色彩,受到时代亦即当时民族文化的制约。翻译事业发达与否,也与翻译的目的、社会反响,即文化上是否有此需要关系极大。[2]7
一、理论探讨
(一)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
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一些翻译学者提出来的,开辟了在新的跨文化背景下翻译研究的新视野。1971年,凯瑟林娜•莱斯(Katharina Reiss)在《翻译批评的可能与限制》(玃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她仍然坚持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理论,并指出理想的译文应该从概念性的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此后,她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他认为,翻译活动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人类行为活动,而且是有目的性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较之以前的等值翻译理论,翻译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弗米尔认为,决定翻译过程的首要因素是翻译目的。目的决定了译者必须清醒认识并选择某一翻译策略。
根据弗米尔的分析,翻译可能有三种目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基本目的;目标语环境中译文的交际目的;以及使用特定的翻译策略或翻译程序的目的。但在一般情况下,目的主要指译文的交际目的。目的论共有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在1997年出版的《目的性行为》(玊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一书中全面系统地整理归纳了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之前有一些学者指出“目的论”低估了原文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并给译者太多的自由。针对这些不足,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function plus loyalty)原则。忠诚是指译者在翻译互动行为中对参与各方所应负的责任,忠诚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范畴。译者有协调原作者、发起人与译语读者关系的责任。作为对目的论的补充,功能加忠诚法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对翻译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负责,竭力协调好各方关系。
“目的论”把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译入语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为翻译理论界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目的论对翻译采取的是前瞻的态度,这样的译文在完成译语情景中交际功能的同时,又符合各参与方的意愿。忠诚原则使得功能翻译理论更趋完善。
(二)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
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是翻译的两个基本策略。根据德国神学家兼哲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的讲演《论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玂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美国翻译学者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最先在翻译研究领域提出这两个翻译术语。他在《译者的隐身》(玊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认为,归化翻译策略是“采用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原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著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翻译策略则是“背离民族的压力,接受原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原语文化”。因此,异化具有原语文化取向(source-language-culture oriented),而归化则具有译语文化取向(target-language-culture oriented)。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严复选择归化意译作为他的基本翻译策略和方法。严复采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来翻译西方的现代学术著作,使得这些西洋的社会科学著作在封建晚期的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拯救中国而奋斗。严复之所以选择雅洁的桐城派古文文体是因为他的读者是封建士大夫阶层。作为一名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把社会改良的希望寄托在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身上,呼吁他们一起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学习近代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所以,他的翻译对象和目的决定了翻译的语言应该是容易被士大夫接受的古文。另外,严复年少时所受的传统教育也规定了他的翻译话语模仿汉以前字句章法。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严复在翻译过程中还采用了删节、增评、加按语、注评等特殊的方法。(1)删节是指严复有选择地翻译原文,取“为己所用”的开启民智的部分,大胆地删去一些对开启民智“无用”的部分。(2)在翻译时,他常常根据需要添加词句,增评手段的运用贯穿严复话语生产的整个过程,增评性的解释直接嵌在译文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封建知识分子并没有很多机会接触西方的文化制度,如果没有增评,译文的可读性不高,很难达到严复翻译的目的。所以他在翻译时添加了一些议论性或评说性的文字,借翻译来表达自己救国救民的真切愿望。(3)加按语是严复首创的翻译方法,用于说明和议论。按语大多位于译文章节的结尾或中间。在按语中,严复评论作者的观点,也大胆结合当前的中国局势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西方著作中的观点联系到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实现了“洋为中用”的目的,也使得士大夫们能更好地接受他的译文思想。(4)注评——是译者在翻译时经常使用——对译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语义作补充说明或对疑难字词进行解释的一种方法。严复的注评主要有两个功能:第一,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内容。第二,阐发译者的思想观念。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在译文中势必会出现许多中国读者难以理解的地方,为了避免造成意义缺失,译者就有必要进行解释说明以保持译文意义的完整性。
意译和删节、增评和按语加注评等非正法翻译策略都属于归化的范畴,这些方法使严复在当时特殊的社会条件下更有效地译介外国学术名著为救国富国服务。也正是因为这些策略的使用,他的古雅译文才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所接受,较好地实现了思想启蒙的目的。
(三)林纾的译作与翻译策略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林纾是近代翻译史上翻译量最大的翻译家。他翻译欧洲各国作品,其中以英国和法国的小说为最多。在几十年的翻译生涯中,他译介的欧美各国小说、诗或戏剧开阔了国人的眼界,特别是改变了小说原本在中国文学中二三流的地位,进一步推动了梁启超所倡导的清末“小说界革命”。他几乎为每一部译作都撰写序跋,从他的序跋里,我们可以看到林纾忧国忧民、提倡向西方先进思想学习的翻译动机。1899年出版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他翻译事业的起点,这部作品的巨大成功鼓舞了他把翻译活动作为其中年以后生涯的主要事业。
林纾与严复都是福建人,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都在寻找祖国的生存发展出路, 但两人身上也有截然不同的特点。如严复留过洋,受过西洋文化的熏陶,英文功底深厚;而林纾从未走出国门,不懂外语,靠口译者的口述来帮助他完成翻译,因此在选择翻译文本时,林纾通常没有主动权,只能依赖口译者的选择。后世称他与口译者合译的小说为“林译小说”。这些都是造成他与严复翻译书目不同的根本原因。严复翻译的是西方的社会科学著作,重点是学术翻译;而林纾主要翻译外国小说,重点是文学翻译。
归化意译也是林纾采用的基本翻译策略。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思想和考虑到当时读者的接受水平,林纾的译作里经常出现任意删减或增补原文的意译方法。如塞万提斯的长篇巨著《堂吉诃德》第一部、林译本《魔侠传》则成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九三年》,林纾译为《双雄义死录》,篇幅亦减少很多。[7]林纾更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原文一些冗长的景色和心理描写都被删去。他借助传统的文言小说、札记以及当时流行的报刊文体,大大增加了“林译小说”的可读性。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