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类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理论(2)
2013-07-02 01:03
导读:1.课前准备阶段。第一,创设问题情景。体验的产生,首先源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的切身感受。因此,教师在备课前需要将课程知识融入现实的问题情景当
1.课前准备阶段。第一,创设问题情景。体验的产生,首先源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的切身感受。因此,教师在备课前需要将课程知识融入现实的问题情景当中,创设一个相对完整的、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亲“心”体验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在问题情景的刺激下,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进而激发其学习行为。
第二,规则制定,角色分配。体验式教学是将深奥复杂的运用技巧及课程知识点,用相对完整、真实的问题情景或模拟演练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问题情景制定出各式规则,让问题情景或模拟演练更趋真实和完整。同时,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根据问题情景进行角色设计,将学生以团队为核心进行部门分配,对团队进行不同的岗位设置,根据不同情景与规则,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角色中各负其责。
第三,组织学习资源。教师根据课程知识点组织有用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在分享交流、整合升华和应用与创新等节点上进行自主探索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各式各类资源,如网络、图书资料、软件平台等,要确保学生在后续节点能迅速查找到相关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去获得对知识本质的深刻理解、掌握和运用。
2.课堂教学阶段。第一,激发兴趣,参与体验。教师需要利用自身的教学技巧,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进入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并使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得到充分地刺激,进而激发其学习动机,彻底融入问题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问题情景的全程体验。体验一旦开始,教师就仅仅只是指导者、鼓励者,甚至是伙伴。在问题情景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并认真记录体验效果,包括进度、情绪、有无违规、优胜者,以及学生的体验过程与经验教训等,并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第二,各自评价,分享交流。在体验完后,每个学生对问题情景都有不同的认识和体会。因此,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对这些认识和体会加以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具有启发性的语言,来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这些“体验”,使之变为真实、现实的体验,甚至是经历。以体验和评价来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和交流,更进一步来掌握课程知识点。这一各自评价、分享交流的过程既能让学生学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知识,又能突破自己经历和能力的局限性,使自己的知识得到扩充,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造能力。
第三,整合升华,形成概念。体验有时可能是薄弱的、片面的、易逝的,因此,分享交流后,教师应本着公正客观的原则,站在对知识点的理论高度对学生的结论进行点评。此时,教师更像一名教练,一定要结合自己在体验过程中记录下来的一些重点问题,将知识点讲解与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办法及各组的交流结果有效地结合起来,对其进行整合提炼,使学生对自己的感受更清楚、明确,从而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强化他们的这种体验,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迁移体验,应用与创新阶段。为了更好地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更好地反映认识的规律,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通过校外
基地、
活动、沙盘模拟、
调研报告、各种大赛及社会服务活动等将课堂体验与实践结合起来,让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同时,也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来体会自身理论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学习理论。这样,迁移能起到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团队精神与奉献精神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人格力量,达到育人的目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