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命题突破思维定势的启示
2013-06-23 01:03
导读:历史学论文论文,高考历史命题突破思维定势的启示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江苏 吴成良) 回顾近几年的高考历
(江苏 吴成良)
回顾近几年的高考历史,可明显看出,改变教材造成的思维定势,引进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发现和新成 果,以检测考生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审视历史和客观地评价历史的能力,一直是高考的一种重要的命题 方式。命题者希翼以此推动教材、教法的改革,并从更深远的意义上匠心独运,为培养21世纪具有创造性的人 才作先导。因此,研究这类命题,将有助于开阔考生视野,拓展思维,从而更好地适应高考,面向未来。
一、突破思维定势势在必行 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和高考具有的一定灵活性是一对矛盾。进入90年代中期,这一矛盾随着改革开放领域的 扩大、步伐的深入而渐突出。过去受计划经济、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而编写的教材,因时移境迁,一些内容越 来越显得陈旧而脱离现实。高考要以其灵活性、超前性,改变教材的稳定性和滞后性。反映在试题中,则必然 要求考生突破以往的思维定势,重新调整视角思路,观察思考和解析问题。以1995年高考历史为例,第38题, 要求答出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旧中国的愚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 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而考生从小 学到中学在四大发明上的思维定势,却一直是“自豪”式的。第32题,正确选项“B.资本主义
和社会主义 国家可以结盟”,由于教材的影响,考生往往片面地认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两个敌对的阶级,资本主义和 社会主义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两者矛盾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调和。第42题,问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 整经历的步骤、原因、内容和结果,答案中有“人民公有化”“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积极性”的评分要点,但因 思维定势的惯性作用,考生很难想到党在决策上的这一重大失误。到1996年高考,这类命题继续有所体现。第 47题在说明唐朝文化辉煌的原因时,考生思维应与教材的导向相逆,即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外来优秀文化 对唐朝文化繁荣有影响和促进,而不仅仅是唐文化对周边各国文化的影响和促进。第45题第③问:“材料三是 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段评论。请结合材料二和你的认识对它加以鉴别并简述理由。”对此 考生如果认为施兰既是美国人,那么他必然会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一切,必然会对大生产运动的评价不够客观 ,甚或歪曲和贬低,那就错了。因为他的评论完全正确,正确就正确在于他是“根据事实充分肯定大生产运动 取得的成绩并承认它达到了目标,同时也指出这是极端俭朴的水平而言的。”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此类命题的反复出现,无非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摆脱教材绝对权威的束缚,突破其某些方面的思维 定势,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已势在必行。
二、在哪些内容上要注意突破思维定势 既然高考历史突破思维定势已成为检测能力的重要命题方式,今后必将继续出现。那么,我们对教材中易 使思维凝固、导向单一,或观点偏颇片面,或“左”的痕迹明显之处,就应用心搜索,努力指导学生寻找各处 突破口。现就个人体会,略谈几例如下。
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几个问题。 1、如何看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在我国封建社会, 大多数新王朝的建立者,能够从前代的覆辙中吸 取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放宽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当时的经济恢复发展,社会安定,国势强盛。像“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以及“洪武之治”、“康乾盛世”等,教材都给予 积极的肯定,这是应该的。但由于教材的述评,仅停留在这一方面,因此只要一提到“治世”,学生的脑海往 往就只会浮现出政治清明、“库府充盈”、“家给民足”的一派繁荣景象。对此,我们就必须提醒学生转而去 看“治世”的另一方面。首先,统治者调整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巩固维护其“家天下”的封建统治。再者, 封建时代的“治世”是建立在奴役人民基础上的,处于“治世”的人民,所受压迫和剥削也是不轻的。还有, 即使是“治世”的“明君”,因其阶级本性的决定,也不免带有残暴、贪婪、专制、荒淫的特征,在封建制度 下,“治世”是不可能长久的。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2、如何看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和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 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她 博大精深,璀灿辉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影响深远。但我们在引以自豪的同时,思维决不应仅局限 在祖先的丰功伟绩簿上,还必须认识到这样几点:①中华文明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步,世界文明对中华文明也 有促进和影响。如唐乐就曾吸取了高丽乐,古代中亚的
舞蹈,天竺的熬糖法、医学、天文、历法等都曾传入中 国。②代表古代中华文明最大成就的四大发明,最终未能孕育出近代科学,未能像传入欧洲那样起到巨大的革 命作用。根源在于封建统治的基础是小农经济,它只靠老牛水车,即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复以“官本位”的 吸引,中国古代先进科技的沦丧,有其历史的必然性。③中国古代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也曾给汉族先进 的经济文化以影响和推动,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如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汉族人民向兄弟
民族学 到了畜牧业经验,丰富提高了生产知识。元朝松江地区汉族农家女黄道婆,曾向黎族人民学习棉纺织技术,促 进了那里棉纺织业的发展。
3、如何看中国古代的分裂和统一? 中国封建社会是在国家分裂与统一的交替发展中最终走向统一的。统 一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人民希望统一,统一是中 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但对分裂也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不能绝对化。既要分析国家分裂给社会发展造成的严重 危害,也要看到分裂过程中历史的客观发展。如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乱频繁,但由于封建制度的确立,以 及各诸侯国出于兼并战争的需要,重视生产,社会经济文化也有较大的发展。秦统一为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提 供了可能性,但由于秦的暴政,相反使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结果令这种可能性荡然无存。再如三国时期 与东汉末年相比,战乱相对减少,民族融合加强,三方区域经济恢复发展,“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残 败景象有所改善。而且局部地区的统一,为后来实现大统一奠定了基础,故这一时期的历史并非无进步性可言 。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关于近代中国落伍问题。 中国在世界历史的演进中落伍于何时?教材隐约给学生形成这样的印象: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鸦片战争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似乎中国落伍主要是西方列强侵略造成的,其实不然,只要我们对17世纪 中期到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历史稍加考察,便不难发现。当英国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共和或立宪政体时 ,中国依然处于封建统治之下,而且清朝前期与历史潮流相悖,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当英美等国走上了发展 资本主义道路,英国甚至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迈进了工业文明的门槛时,自然经济依然在中国占主要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备遭摧残;当启蒙运动在欧洲闹得沸沸扬扬时,孔孟之道在中国依然禁锢着人们头脑,尽管出现 了黄宗羲等人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但反响不大,思想界基本上仍是万马齐喑的局面。所以,中国不是因挨打才 落后,而因落后而挨打,挨打则导致进一步落后。此外,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两个“半”社会,从历史发展的 总趋势看,是进步还是倒退?诚然,从一个主权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就国家所处地位来说,当然不是历史的进 步,而是国家和民族的耻辱、灾难。然而,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从来不是直线式的,也正是从此开始,中国人 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的近代化,面向世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与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 亥革命等代表了近代中国前期历史进步的趋势;而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的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又为民 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奠定了物质基础;一次又一次思想解 放潮流,则又荡涤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污泥浊水,中华民族从沉睡到觉醒,从衰败走向振兴。因此,自鸦片战争 后,从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说,不能认为是倒退。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几个问题 1、如何看殖民主义?对早期的殖民活动,教材以屠杀印第安人、奴隶贸易、野蛮地掠夺殖民地财富而一言 蔽之;无论从哪一方面说,殖民主义都意味着罪恶。然而,1853年马克思在论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指出 ,英国人的行为完全是为了摄取更大的物质利益,而且给印度人民带来流血、污秽、穷困和屈辱,但是它破坏 旧社会建设西方式社会的做法,乃是印度历史发展所必需的。这里马克思所言的“必需”,是指英国对印度的 殖民征服与掠夺,把印度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促使印度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尽管它伴随着 压迫和奴役,但却是历史的进步。应该说马克思关于英国与印度这一问题的论断,对于认识资产阶级的殖民活 动都是基本适用的。
2、如何看1857年经济危机?1857 年发生的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固然是资本主义自身不能克 服的痼疾的体现,但也证明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若换一个角度考察,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 发生,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参与国际商业竞争的国家已达到一定数量,这些国家的工业生产已在国民经济中 占主导地位,对外贸易在这些国家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这些条件,某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就不可 能严重影响到其它地区并造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既然这样的危机已经发生,正表明那时确已具备了这些条件 。这些条件反映了工业社会正在逐步取代农业社会的实际状况,它的进步性是无可置疑的。
3、如何看“垄断”?对于19 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组织的形成,教材纯粹从批判的角度加以抨 击:垄断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的观点为我们所熟知。但是,垄断组织 毕竟是生产力发展所促成,它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必定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为作为超大 型企业,它更有财力去购置先进设备,促使科技成就迅速应用于生产,更有能力了解世界市场信息,在一定程 度上减少生产盲目性;更需要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使
企业管理成为一门科学;在垄断形成过程中进行的兼并 ,都是以设备先进、管理得当的企业,吞并落后的企业,然后加以改造,优胜劣汰。以美、德为例,过渡时期 两国垄断经济相对较发达,发展速度也最快,是最好的证明。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必须指出,我们在观察思考问题突破思维定势时,应以科学为依据,切不可误导误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 一个极端。
三、突破思维定势习题举例 选择题:
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
A. 表明工业社会正在逐步取代农业社会
B. 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完全不适应生产力
C. 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D. 是历史进步的曲折反映
答案:(ACD) 解题指导:应抓住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于19世纪中期这一关键,联系课本相关内容,分析这次危机 发生须具备的条件,答案便不难得出。
问答题:
1、 马克思在谈到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时写道:“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 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试结合印度社会 的变化情况,谈谈你对马克思这一论断的理解。
解题指导:解答此题应首先抓住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即英国人这样做的目的决不是为了有益于印度人民, 而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物质利益,而且会给印度人民带来屈辱和灾难。然而,它破坏旧社会,建设西方式社会的 做法,则是历史发展所必需的。对于“双重使命”的辩证关系,在阐述时应注意把准尺度,即对于后者理解, 应更多地从客观上考虑。
参考答案:工业革命前,英国的生产水平并不比东方高,没有能力用商品来冲击印度社会的自然经济。因 此,英国殖民者对印度进行的是野蛮的暴力掠夺,那时印度社会仍处于封建闭塞的、经济自给自足的状态之中 。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工业革命发生后,英国由于资源不足,国内市场狭小,必须依赖殖民地的资源和市场,而处于原始的、封 闭的印度社会是无法适应这些要求的,必须打破它的原亚洲式社会的自然经济。而其建设性使命就在于它在实 际上对东方社会进行了资本主义的改造,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向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创造了客观前 提,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例如,19世纪中期英殖民者完全征服印度,客观上实现了印度在政治上的统一; 英国的统治摧毁了印度的传统手工业,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由劳动力得以出现;这些为印度建立西 方式的社会创造了政治前提和物质基础,19世纪中期,印度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新生产方式。
英殖民统治的双重作用并不是同步进行的。它首先体现的是破坏性,持续的时间很长,表现很残酷,给殖 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它的建设性仅是从客观角度而言,并且往往是在较后一段时期内才表现出来。这说明 近代世界终归要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近代殖民主义则在客观上充当了历史发展的不自觉的工具。但这一点决 不是英国等殖民者的本意,他们决不是为了有益于殖民地人民,而是为了自己获得更大的物质利益。马克思的 观点是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而言的。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2、马克思说:“垄断是好东西, 因为它是一个经济范畴……竞争是好东西,因为它也是一个经济范畴。 但是,不好的是垄断的现实和竞争的现实。”请联系资本主义发展史理解垄断、竞争是好东西,“不好的是垄 断的现实和竞争的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与资本主义的竞争在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
解题指导:解答此题应从“好”“坏”两方面分别先作理论上分析,即马克思所说的“好”,是指垄断、 竞争作为一个经济范畴,这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坏”是指当它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又必然衍生出剥削 压迫、侵略掠夺等罪恶。而后再联系资本主义发展史,仍从两方面以史实作具体论证。
参考答案:竞争、垄断是一个经济范畴,是好东西。因为马克思认为竞争是商品经济固有的经济规律,不 是一种社会制度,而是一种经济形态,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如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是经济竞争 促使社会生产从手工工场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经过工业革命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19世纪晚期,垄断组织形成 ,它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美、德两国在“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最 为迅速,原因之一,就是这两国垄断组织规模最大、程度最高;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约20年的“黄 金时期”,促成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好的是垄断、竞争的现实,当它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则使无产阶级备受压迫和剥削,使东方从属于西 方;为确保垄断资本的统治,垄断资产阶级走上了对内镇压人民革命、对外发动侵略,加强殖民掠夺的反动道 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和资本主义的竞争本质区别在于:一以私有制为基础,资本家以追求最大利润为 目的;一以公有制为基础,以服务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