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世纪地中海贸易兴衰原因浅析(1)(2)

2013-10-04 01:12
导读:从6世纪中叶到8世纪初,则是法兰克墨洛温王朝以及伦巴第人对意大利的征服以及盎格鲁、撒克逊人对英格兰的入侵时期。这属于日耳曼人的第二次入侵浪
  从6世纪中叶到8世纪初,则是法兰克墨洛温王朝以及伦巴第人对意大利的征服以及盎格鲁、撒克逊人对英格兰的入侵时期。这属于日耳曼人的第二次入侵浪潮,这一时期,法兰克人先声夺人,完成了对整个法兰西和现代德国一部分的征服,伦巴第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则用相同的侵略模式完成了对意大利和英格兰的征服。这一阶段入侵的特点是蚕食式的、渗透式的。这种扩张使蛮族王国的统治基础从一开始就相当稳固,这也导致了他们在第二次迁徙浪潮中在土地政策上对第一次迁徙者所采取的妥协式方法--“客户法”制度的否定。这一次他们对旧的经济制度作了颠覆性的变革,他们几乎接收了原有统治阶级的全部地产,并对之按自己民族的传统进行再分配。正是在这一时期,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在法兰西广泛而牢固的建立起来了。随之到8世纪初伦巴第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都逐渐完成了征服和农村公社化的过程,而曾经实行妥协政策的占领西班牙的西哥特人也被阿拉伯人消灭,使得这一农村公社化运动在除去东罗马帝国所统治的一小片区域在几乎整个欧洲被完成。再加上阿拉伯人还占领了整个北非以及西亚 ,这就造成了原来地中海贸易所仰赖的消费人群几乎完全萎缩。与这一阶段的欧洲及地中海沿岸其他地区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变迁相对应,地中海贸易经历了从6世纪后半期开始表现为持续的加速的衰落过程,到8世纪初则基本陷入停顿。
  从8世纪初到11世纪初,地中海贸易的沉默状态一直持续了下去。其中原因除了地中海世界分成了经常处于敌对状态的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教世界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上面所提到的自给自足的庄园或者说农村公社经济制度在几乎整个欧洲确立下来。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再加上当时农业生产效率极其低下,一直到10世纪农业生产中种子与收获物的比例都没有突破1:2[3]p198。当时的人们过着勉强或接近于勉强维持生活的水平,[4] p86根本没有或很少有剩余产品可供投入市场。而当时的欧洲城市还保留中世纪早期修道院那种经济上自给自足的精神。必须在城市内生产全部需要的东西,实在不能时,至少亦应在最邻近地方生产。[4]p63除非把农民再次变成奴隶,才能使社会上层形成一个有效的消费群体,这个群体占有绝大多数劳动果实,除留一部分供自己消费之外,其他的都可以换成货币从而在市场上进行消费。而这种现象真的发生了,从11世纪初开始,欧洲发生了一次经济革命,集体表现为:在农村,带有原始社会特征的农村公社解体,农民逐渐农奴化,首领逐渐领主化。领主的消费能力与农民的农奴化程度成正比。另外在这个阶段农村有巨大扩展,耕地面积扩大,收获增加[4]p67。在城市,原来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自给自足的农村贵族领地的特性,现在这种特性逐渐消失,商人们取得政治政治控制权成为城市的主人[4]p233,城市的这种转型使整个欧洲的经济贸易都趋于活跃。商业城市的复兴以及社会上层消费能力的提高刺激着基督徒们在11世纪夺回了对地中海沿岸许多曾为穆斯林所征服的土地,在地中海区域的十字军进展,大大扩大了经济交流的地理范围。[4]p218再加上不久之后12、13世纪随着农业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使可供贸易的商品未来越多,地中海贸易的新一个活跃期自然就到来了,地中海的商贸活动终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直到新航路的开辟,它在欧洲各个民族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以及对其他洲的贸易中的光辉才逐渐消褪。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注释
  [1][比]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英]佩里·安德森: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黄春亮:西欧封建社会,中国青年出版社[M],1999
  [4][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1988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郭巨波
上一篇:从财政视角看明王朝的覆灭(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