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锡瑞《经学家法讲义》稿本的内容及其价值(
2013-10-08 01:45
导读:历史学论文论文,皮锡瑞《经学家法讲义》稿本的内容及其价值(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保存在《师伏堂经学杂记》中的一组经学文稿,是
[摘要]保存在《师伏堂经学杂记》中的一组经学文稿,是近代经学大师皮锡瑞晚年讲授“经学家法”课程时所编讲义原稿。这部《经学家法讲义》手稿对先秦至魏晋的经学变迁与得失作了简明扼要的疏理和评述。描绘出魏晋以前经学历史的基本轮廓,其中的新见卓识。更显示出这部隐秘至今的经学遗稿的学术价值。皮锡瑞还在稿中自道其“郑学”研究,有助于今人全面体认他融通今、古文经学的学术品性,确证他决非专治今文家言的经师。
[关键词]皮锡瑞;《经学家法讲义》;经学史
皮锡瑞(1850—1908)遍研群经,为晚清一代经学大师。他一生著述宏富,大多数已经刊刻行世,但仍有数种遗世文稿尘封在各地图书馆或博物馆中。笔者近来即发现一部皮锡瑞1903年讲授“经学家法”课程时所编讲义的原稿,迄今不为世人知晓,本文即对其基本内容和学术价值略作评述。
一 《经学家法讲义》文稿的发现与确认
现藏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师伏堂经学杂记》,系收录皮锡瑞晚年的零散手稿而成,分装三册。其中第二册收文16篇,通论三《礼》,第三册收文14篇,通论《诗经》。经查对,这30篇文稿均可见于皮锡瑞生前刊行的《经学通论》,仅文字偶异。至于第一册,情况要稍为复杂,册中共收文24篇,除1篇题《刘氏谱序》外,其余23篇皆无标题。根据这些短文的内容,可知有20篇均涉及先秦至西晋的经学变迁问题;有1篇是呈文,请求旌奖守丧哀毁的俞伯钧;另2篇为函札,一致王闿运,一致夏菽轩(即夏时),均是恳请夏氏照拂其在江西候职的仲子皮嘉佑。可见,《师伏堂经学杂记》中最值得注意的,应是第一册所收20篇经学短文。这些文字有着共同的主题,所述之事在时间上前后连贯,并且在逻辑上彼此关联,显然是同一时期所作,应是皮锡瑞一部经学著述的手稿。那么,皮锡瑞的这部经学手稿是何时所作?
根据《师伏堂日记》,皮锡瑞于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年)受聘于湖南师范馆,讲授经学、伦理两门课程。他在开学之前拟定了课程的基本内容,“拟讲经学家法章程数条,自汉及今,大旨略具”。开学当天的日记又写道:“早起吃饭,到馆略等,遂上讲堂。照《大学堂章程》,考经学家家法,从先儒卜子谈起。讲毕,作次日讲义,讲荀子传经之功,遂归。”可知他在湖南师范馆讲授的经学课程,就是“经学家法”。而《师伏堂经学杂记》第一册所收经学短文的第1篇在简述六经成立及孔门八儒传经情形后,说“所惜诸儒所传,今皆亡佚,不复能考其家法。经学家法最古而犹传于今者,惟卜氏子夏”,接着论述子夏传《易》、《诗》、《礼》、《春秋》、《论语》的情况,并总结说:“考经学家法,当以先儒卜子为首。”在第2篇文章中,皮锡瑞开篇就写道:“先贤卜子之后,传经最有功者,惟荀卿子。”然后征引资料,对荀子传经之事详加论证。这两篇短文的内容,与上引日记所谓“考经学家家法,从先儒卜子谈起。讲毕,作次日讲义,讲荀子传经之功”正相符合。其他18篇短文论述战国、秦汉至魏晋的经学流传及其得失,亦紧紧围绕“经学家法”的主题展开,如第6篇首句说“两汉经学家法,有今、古文之分”;第7篇论述“汉时今文先出,古文后出”,强调“今文家有师承,古文家无师承”;第10篇论郑玄坏乱两汉经学家法,开篇即说“郑君康成集汉学之大成,李申耆以为康成败坏家法,非轻诋先儒也,以家法论,郑君实不能辞其咎”;第12篇更是专论“治经必严家法”问题;第13篇借《关雎》说妇人之德,申论“说经必用家法”;第19篇再次提出“说经宜先知汉今、古文家法”。可见《师伏堂经学杂记》第一册中经学短文的实际内容,与《师伏堂日记》所载“经学家法”课程的内容要旨完全一致。另外,湖南师范馆在聘任皮锡瑞时,·曾许诺将刊刻讲义。查湖南师范馆光绪二十九年所办《湖南学报》,果然刊有皮锡瑞的经学讲义10章。经比对,这10篇讲义与《师伏堂经学杂记》第一册所收12篇经学短文大有关系。因此,可以判定《师伏堂经学杂记》第一册所收经学短文,就是皮锡瑞1903年在湖南师范馆讲授“经学家法”课程时编撰的讲义原稿。不过,根据癸卯年《师伏堂日记》,皮锡瑞在正月二十九日所拟“经学家法”课程的内容,是“自汉及今,大旨略具”,至二月十四日开讲,又是“从先儒卜子谈起”,可知皮锡瑞原来计划编撰的《经学家法讲义》,其内容应该上起先秦,下迄晚清,能基本涵括中国经学数千年的演变历程。然而从现存的《经学家法讲义》文稿或《湖南学报》所刊皮锡瑞经学讲义看,所叙经学的变迁均至魏晋而止,这其中又有何变故呢?原来,皮锡瑞在四月十二日讲课后,即辞掉师范馆的教职,远走天津另谋生计,《经学家法讲义》的编撰随之中辍。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可见,保存在《师伏堂经学杂记》第一册中的20篇经学文稿,是皮锡瑞晚年的一部经学手稿,可以称为《经学家法讲义》。皮锡瑞的孙子皮名振曾编有《皮鹿门先生著述总目》,详列皮锡瑞已刊、未刊文稿多种,却未提及此稿,也未提及《湖南学报》所刊皮锡瑞的10章经学讲义,遂使这部弥足珍贵的经学文稿一直不为世人知晓。
二 《经学家法讲义》的内容要旨
现存《经学家法讲义》的20篇文稿,除3篇(第11、13、20篇)仍属资料性质和第19篇稍涉重复外,其余16篇均逻辑严密、有论有据。这些文章的篇幅大小不一,短者数百字,长者千余字,最长的一篇将近三千字。《湖南学报》所刊皮锡瑞10篇经学讲义与《经学家法讲义》稿本中的12篇短文虽主体相同,但二者仍存在文句增删、次序调整等诸多差异,尤其是稿本中还有多篇重要文字未见于《湖南学报》,因此下面仍以《经学家法讲义》稿本作为评述对象,藉以展现这部秘藏百年的经学遗稿的大体面貌。
为叙述方便,笔者根据这16篇文章的内容,将其大致分成七组:
其一,第1、2、3篇,论先秦经学。第1篇在略言经孔子之手而“六经始备”后,即叙述孔门传经之事,但以“所惜诸儒所传,今皆亡佚,不复能考其家法。经学家法最古而犹传于今者,惟卜氏子夏”,因而着力考察子夏传《易》、《诗》、《礼》、《春秋》、《论语》的功绩。第2篇先说孟子的经学,强调“赵岐序《孟子》,以为尤长《诗》、《书》,实则孟子于《春秋》尤深,如‘《春秋》无义战’、‘《春秋》天子之事’之类,其宗旨与《公羊》为近”。接着论述荀子的传经之功,认为“圣门诸经犹能流传,至今绵延不绝者,卜子之后,以荀子为最著”,所以广征群籍,对荀子传承诸经详加考述,指出“荀子之学,于《易》、《诗》、《春秋》、《礼》、《乐》无所不通,门弟子传其学者,于汉初为最盛”。第3篇在略及子思之学后,主要根据大、小戴《记》所存《曾子立事》、《曾子问》等篇章,表彰曾子的渊博之学、王佐之才,认为“《立事》诸篇所言,皆纯粹平实,诣其极可以希圣贤,下亦不失寡过”。皮锡瑞还援引汉人之说,论说“《孝经》一书,孔子特传曾子”。关于先秦经学的流布情况,这三篇文章根据当时所能查考的资料,作了较为详尽的考察。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其二,第4、5篇,述说秦朝至西汉前期的经学,论及叔孙通、陆贾、贾谊和董仲舒。叔孙通为西汉创立朝仪,并无著述传世,但皮锡瑞根据魏人张揖《上(广雅)表》所言,提出“今之《礼记》为叔孙通之所撰定,传经之功,不在伏生、高堂生诸儒之下”,足备一说。关于贾谊,皮锡瑞根据《经典释文·叙录》所载,认为他是荀子再传弟子,并说:“荀卿尤长于《礼》,故贾子《新书》言礼最详。汉初其书盛行,司马迁、刘向著书,多见称述。”又指出大、小戴《记》即多采贾子言礼之文,并说“今人读二戴《记》文,不知其出于贾子,亦犹读二戴《记》文,不知其出于荀子也”。这里对贾子学术源流的考辨,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第5篇在全稿中篇幅最长,主要论述董仲舒的经学思想。皮锡瑞称赞说:“董子传《公羊》,《春秋繁露》所载,皆言经义,且皆与《公羊传》合。是董子之于经学,尤为专门名家。”他检点《春秋繁露》中《楚庄王》、《王道》、《三代改制质文》各篇的相关言论,指出何休的“三科九旨”之说均可见于董子书中,因而得出结论说:“何劭公《解诂序》自云本胡毋生条例,非出董生,而说三科九旨已见董子书中,足见微言本出孔门,非何氏创说,亦非董子创说也。”何休对《公羊传》所作以“三科九旨”为核心的一套说解,被后世目为“非常异议可怪之论”,历来遭到批驳。皮锡瑞在这里实际上是想通过对董子经说的发掘,将其指为圣门心传,为《公羊》家的微言大义之学力作辩护。又因后人“或以董子好言灾异为疑”,皮锡瑞还对汉儒的灾异思想和谶纬学说作了评析,批评后人不明《春秋》“以元统天、以天统君之义”,动辄指责汉儒不应言灾异、引谶纬,“非特不善论世,亦未为通经”。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其三,第6、7、8、9、14篇,论述两汉今、古文经学的分立及其缘由。皮锡瑞强调“说经宜先知汉今、古文家法”,因此遍考《史记·儒林传》等汉代文献,对两汉经学先有今文、后有古文的事实作了认真考察,指出“汉时今文先出,古文后出”,认为西汉的传经之儒“皆后世所谓今文家,无所谓古文也”。他又考辨《史记》各篇出现的“古文”二字,指出“史公所谓‘古文’,或亦指文字言,非必如东汉以后所谓古文家也”。他还考察《熹平石经》残字,认为“其文与今读本不同,即汉所谓今文;今之读本乃郑康成以后所传之古文也”。关于两汉经学从今文变为古文的经过,皮锡瑞指出三点:第一,西汉所立十四博士“皆后世所谓今文家,当时既未别立古文,亦未尝别标今文之名”;第二,刘歆始创古文之学,古文经书流传于世;第三,东汉明帝为古文学导以利禄之途,古文经学从此大行,“古文既行,遂以博士所传别为今文……今、古文至是遂分门角立矣”。至于东汉崇奉古文以更易今文的原因,他归结为二:一是学术久则必变,“由汉初至汉末二百年,通行今文家说,文繁义复,至于说《尧典》十余万言,说‘若稽古’三万言,颇为人厌恶矣。刘歆创通大义,昌明《周官》、《左传》、《毛诗》、《古文尚书》,名虽古而实新,喜新者必靡然从之”;二是文字久而致讹,“汉初诸儒改古文为今文,教授生徒,取其通俗。当时既无刷印版本,专凭口授手抄,讹以传讹,自不能免……遂以召古文家之攻击。其始不过以古文正今文之讹误,后乃别创新说,并据古文改易今文之训解。此风一煽,卫、贾、马、许继之。既立古文诸经,必尽易今文诸说……其始不过巨子自抒心得,开辟途径,从而和之者遂并前人之说而尽易,如拔赵帜而立汉帜,以为不如此不足以别立一家。义虽新而文古,好古者靡然从之”。
中国大学排名 其四,第10、12篇,论说郑玄如何败坏西京家法,申论“治经必严家法”。皮锡瑞先指出郑玄的为学历程是先通今文,后通古文,再从其所撰群经笺注中,总结出郑学的特点是“不皆古文,亦不皆今文”。他称赞两汉诸儒笃守家法,各守门户,两家经说不相杂厕,今、古文分别甚晰,郑玄却杂采今、古文不加分别,使西汉今文之学走向衰亡。他论述说:“当时今、古文家各持一说,莫能相通,见郑君能别出手眼,为之沟通,按之皆有左证,于是众论翕然宗之……于是人皆舍其今、古专门之学,而专宗郑氏。自郑之《毛诗笺》出,而齐、鲁、韩三家废矣(先习《韩》,后通《毛》,以《韩诗》改《毛》字)。《古文尚书注》出,而欧阳、大、小夏侯三家废矣(郑注伏生《大传》,时以《古文尚书》改其字)。《三礼注》出,而大、小二戴废矣(郑本习小戴,后以古经校之,取其义长者为郑氏学)。《论语注》出,而齐、鲁《论》废矣。又自汉末丧乱,经籍道息,迨乎永嘉南渡,戎狄乱华,于是齐、鲁《诗》,欧阳、夏侯《尚书》皆亡,而今文之学终焉。”皮锡瑞接着指出两汉经学有一言师法、一言家法之异,认为“先有师法,而后能成一家之言。师法者溯其源,家法者衍其流也”。他遍检《后汉书》,得出东汉一代“不修家法之戒甚严”的结论,并进而提出:“治经必严家法,方不至臆说乱经,五经博士各治本经,方不至变改师说。”
其五,第15篇,略述西汉今文学的中绝与复兴。与第10篇论说郑学盛行而使西汉十四博士之学渐次亡佚不同,皮锡瑞此处主要从刘歆议立古文诸经和魏晋以来的政局动乱,来检寻今文衰绝的原因,指出:“刘歆议立诸经,至汉末而诸经盛行,今文博士所传无一家存者。……既有郑君大师,又遭汉末丧乱,晋复不竟,五胡乱华,永嘉之乱,《易》亡梁丘、施氏、高氏;《书》亡欧阳、大小夏侯;《齐诗》魏世已亡,《鲁诗》不过江东,《韩诗》虽存,无传之者;孟、京、费《易》,亦无传人;《公》、《谷》虽在若亡。于是今文之传绝矣。”皮锡瑞接着又写道:“乾嘉以后,阳湖庄氏乃讲今文之学,孔广森治《公羊春秋》,孙星衍于《尚书》兼治今、古文,陈乔枞治《今文尚书》、齐、鲁、韩三家《诗》,魏源作《书古微》、《诗古微》、《公羊古微》,凌曙作《公羊礼证》、《春秋繁露注》,陈立作《公羊义疏》,王馆长(按,指时任湖南师范馆馆长的王先谦)作《三家诗义疏》,已成《周南》、《召南》、《邶风》,锡瑞作《今文尚书考证》、《尚书大传疏证》。”推寻其意,是想通过列举诸家对西汉今文学说的研究,来说明今文经学在清代的复兴。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吴仰湘 姚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