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代史学转型的原因(6)
2014-03-21 01:13
导读:尽管明代的史学出现了进步的因素,但明代史学也有其不足之处,明代史学的局限在于它是封建的史学,由理学化史学到非理学化史学是封建史学的内部范
尽管明代的史学出现了进步的因素,但明代史学也有其不足之处,明代史学的局限在于它是封建的史学,由理学化史学到非理学化史学是封建史学的内部范型的转变,不是由旧史学向新史学的转型,这就注定了明代史学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18]
首先,史学的思想是封建的卫道的。顾炎武、王夫之是令人推崇的明末清初三大家之二,但是他们思想却是落后的、卫道的。他们坚决维护纲常,视李贽、钟惺为天下第一号、第二号异端人物。这样的大家尚且如此,其他的学者更可想而知了。落后的思想决定了他们价值观念也是落后的,视野、方法是单一的。
其次,表现为纲常致用的理念太强,学术色彩不够浓。史学有其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而引导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的指挥棒是致用,学术研究气息在大部分时期不够浓,明代史学也不例外。这种理念决定了明代史著的风格。明代通史、断代史大部分属于改编。所谓“改编”,并不是学术自身的需要,而是政治的需要, 纲常的需要。另外, 纲常功能观决定了史著内容的选择及历史评判的标准唯一。晚明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本来是完全可以写出《史记》式的货殖列传,可惜在纲常思想指引下,丰富多彩的时代内容在国史中得不到体现。《皇明书.货殖列传》等货殖列传重点不是宣传这些工商地主是如何发财致富的,而是写他们“富而好德”的事迹。因此,晚明时期的史学风格虽有所变化,但主要反映在形式和治史精神上,在内容的选择上,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为了不折不扣的贯彻纲常精神,史书的书法越来越讲究, 越来越严,历史学成了评判过往人物忠奸、善恶、是非的法庭。
史学作为学术, 应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观, 近代史学学术理念发达,而传统史学相反,致用理念发达,史学失去独立的学术价值, 史学自然难以有大的发展。总之,明代史学中旧势力太强,尽管出现了启蒙史学思潮,但很难发展为近代史学。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参考文献:
[1]钱茂伟《明代史学的历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10月P.14
[2]李小林、李晟文主编《明史研究备览》[M]天津教育出版社 1988年2月P.2
[3] 李小林、李晟文主编《明史研究备览》[M]天津教育出版社 1988年2月P.2
[4]钱茂伟《明代史学的历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10月P.5
[5]钱茂伟《论明代中叶史学的转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6]李小林、李晟文主编《明史研究备览》[M]天津教育出版社 1988年2月
[7]叶向高《季汉书序》(《明代史家的历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10月P.386)
[8]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原编第9册《风宁徽》
[9]何塘《柏斋文集》卷7《浙省北新郑部分司题名记》(《明代史学的历程》P.101)
[10]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原编第9册《风宁徽》
[11]张治道《太微集》卷3《行路难》
[12]李贽《焚书》卷2《又与焦弱候》
[13][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P.777
[14]葛荣晋《中国实学文化导论》[M]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3年1月P.145-154
[15]钱茂伟《明代史学的历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10月P.342
[16]李小林、李晟文主编《明史研究备览》[M]天津教育出版社 1988年2月P.5
[17]同上P.304-314
[18]钱茂伟《明代史学的历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10月P.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