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猪起源的研究现状与思考(1)(3)
2013-05-05 18:07
导读:存在问题 无疑,家猪起源的研究业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众所周知,野猪经驯化
存在问题
无疑,家猪起源的研究业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众所周知,野猪经驯化演变为家猪,其过程极其缓慢。而在驯化初期,家猪和野猪间,形态上几乎没有差别,甚至完全没有差别。欲鉴别这一时期的家猪和野猪,主要依赖于形态学研究的动物考古学显得无能为力。即便利用古代DNA技术,原则上也同样难显其能。这一点是最令人困惑的。此外,就目前而言,分子生物学的工作还主要集中在mtDNA方面。而mtDNA是一个单位点的分子标记,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难以揭示父系血统对后代基因的作用和影响。实际上,已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
思 考
袁靖先生认为,人类获取肉食的模式,按时间先后可分为三种,即依赖型、初级开发型和开发型。早期,渔猎是肉食的主要来源,肉食的丰富程度与获取的难易,完全受环境资源的制约,这种获取肉食的模式称为依赖型。之后,除渔猎外,人们学会了某些动物的驯化,开拓了获取肉食的新资源。此时,肉食资源还主要以渔猎为主,原始畜牧业仍然居于辅助地位。这种模式被称为初级开发型。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渔猎的比例逐渐下降,人们的肉食来源发生了质的飞跃,即肉类的大部分来源于某种驯化家畜,周围环境野生动物已下降成为肉食的次要来源,人们将这种模式称为开发型。显而易见,家猪的起源应当发生在初级开发型阶段,即驯化的开始阶段。
Price认为,所谓驯化,就是经过不同世代的变异积累和环境诱发产生的发育变异之后,一大群动物逐步适应人类需求和封闭环境的过程。Bruford等的驯化定义为:改变动物或植物的遗传特征,使之更符合人类需求的过程。Diamond则认为,野生动物的驯化,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牎⒐潭ǖ氖澄锢丛矗唬玻牎⑸长相当迅速;3牎⒃诜獗栈肪持蟹敝常唬矗牎 性格柔顺;5牎⒉灰拙慌等。以上学者的意见,可将家畜的驯化条件归纳如下:1牎⒍物在人类的干预下经过世代的积累;2牎⒍物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其食物主要来自人类的供给。显然,如何采用科学方法判断这两个条件是否形成,当是探索家畜起源的关键所在。具体说来,有如下四种方法: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1、食性分析。相对而言,家猪的栖息环境较为狭窄,其食物的来源也十分稳定,并与饲养者的食物基本一致。因此,若以考古遗址出土猪骨为对象,分析它们的稳定同位素C、N和微量元素,了解它们的食性及其变化,并与先民们的食谱相比较,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为家猪的起源提供重要的信息。
2、古代DNA研究。驯化初期,交通极为不便,文化交流颇为困难,猪只能近交繁殖。这样,利用RAPD、微卫星等多位点分子标记,可望捋清古代猪个体间的亲缘关系,进而探明它们的世代和谱系关系。无疑,若发现有三代关系,即可推断猪已驯化。
3、经济性状分析。家猪表型的千差万别,缘自人们有意识地选择其经济性状。如今,利用数量性状位点煟眩酰幔睿欤椋簦椋妫椋澹 Trait Loci,简称QTL牱治觯揭示家猪背膘厚等经济性状的研究已有报道。同样,对比分析现代家猪和出土古猪的QTL,可望揭示家猪经济性状的多态性和变化过程,也可了解家猪的起源。
4、骨物理机械性能分析。驯化初期,猪被豢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这是驯化的必然过程。这种在封闭环境中饲养的猪,其骨骼的物理机械性能,应明显退化。因此,若能明确排除古代骨骼的污染,认真探索考古遗址中猪骨的物理机械性能,同样可望揭示家猪的起源。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