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的变迂(1)(2)
2014-09-05 01:40
导读:汉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也是西部开发蓬勃发展的时期。出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汉唐王朝加大了开发水资源的力度。为了有效地
汉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也是西部开发蓬勃发展的时期。出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汉唐王朝加大了开发水资源的力度。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西部地区的水资源,不仅加强了水政建设,完善了水利管理机构,而且在西部的许多地方兴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西部地区水利事业的发展,使西部地区的水利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史载武帝时“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定,太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当时在地势高亢、降水较少的黄土高原地区,主要是利用地表水修建灌溉渠系。在水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主要是治理陂塘,疏浚水道,排除积水,改造土壤。在今新疆一带,则采用“坎儿井”引水灌溉。虽然没有修建像都江堰和郑国渠那样的大型工程,但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大量出现,大大增加了水利设施的密度,扩大了灌溉面积,使关中平原、成都平原、银川平原、河西走廊等重要的农业地区逐步形成了水利灌溉网。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西部水利事业受到很大的挫折。300多年间,虽然在某些地区也曾出现过一些水利工程,但在水利建设方面没有大的建树。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各级政府都比较重视水利建设,从而再度为水利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两《唐书》、《元和郡县志》、《通典》、《唐会要》、《册府元龟》等文献统计,唐代共修建了350余项较大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虽然遍布全国各地,但西部地区占有较大的比重,显示出西部水利建设已经发展到了较高的程度。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汉唐时期对西部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地区的水环境。另一方面,西部自然条件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西部地区水环境的变迁。这一时期西部河流的变化以黄河最为显著。黄河干流在黄土高原上的侧蚀与下切,主要发生在晋陕峡谷、龙门以南河段及潼关与三门峡之间。龙门的展宽,梁山的崩塌,均与黄河侧蚀有关。黄河在北迄禹门口、南至秦岭、东接中条山、西到石川河的范围内向东侵蚀汾渭谷地,使洛、渭二河在汇流区积沙严重。如渭河在先秦、秦汉时期流量很大,西汉时奠都关中,曾通过渭水运输关东漕粮。唐代前期为了解决京师的物资供应问题,也曾大量漕运东南米粟。故唐诗中有“秦地有吴舟,千樯渭曲头”的说法。但到唐代后期,渭河流量有所减小,运输能力也随之下降。除河流外,湖泊的变化也很明显。如樵获泽是西周时期的十薮之一。战国末年修郑国渠时,将泾河水引入樵获。由于泾河含有大量泥沙,西汉时淤积萎缩,最终消失。昆明池在汉代周回40里。魏晋南北朝时,因关中大早而一度枯竭,但不久即恢复较大的水面,池中盛产芙蓉,鱼类繁多。唐高祖李渊武德六年三月在昆明池大宴百官。武德九年三月复幸昆明池,观看水军演习。但其规模已经大大缩小了。
3.宋元以来西部水环境的恶化
唐宋之际,国都东迁,经济重心南移,西部地区由盛而衰。由于无力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因而将治水的策略由全面建设改为重点建设。虽然在宋辽夏金时期西部某些地方的水利在某些时间有所发展,但总的说来,不能与隋唐时期相比。到明清时期,情况才发生了一些变化。明代前期和清代前期,在黄土高原地区、河套地区、银川平原、关中地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新疆地区和广西等地修建了不少小型水利工程,在一些灌溉条件较好的地方形成大小不等的灌溉网。但遗憾的是,清代中期以后,西部水利再度衰微,就连水利事业素称发达的关中地区也不能幸免。史载“关中水利,今古艳称,而自清代乾嘉以迄咸同,兵事频兴,奇荒屡值,官民两困,帑藏空虚,河渠多废而不修,民间复规便种艺。”由于河流灌溉工程衰落,人们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而对地下水长期的开采,又使地下水大量减少,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