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对我国宏观粮食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3)
2014-10-16 02:08
导读:1990 393.1 1.58 1991 378.26 1.52 1992 379.97 1.53 1993 387.37 1.56 1994 373.46 1.50 1995 387.28 1.56 1996 414.39 1.67 1997 401.74 1.62 1998 412.4 1.65 1999 405.5 1.63 2000 364.78 1.47 2001 354.73 1.43
1990 393.1 1.58
1991 378.26 1.52
1992 379.97 1.53
1993 387.37 1.56
1994 373.46 1.50
1995 387.28 1.56
1996 414.39 1.67
1997 401.74 1.62
1998 412.4 1.65
1999 405.5 1.63
2000 364.78 1.47
2001 354.73 1.43
2002 355.69 1.43
2003 333.35 1.34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并经计算而得。
(二)粮食产量波动系数
粮食产量对粮食安全具有决定作用,但受天气、播种面积、生产投入等因素的影响,粮食产量总会出现波动。我们采用简单的趋势回归方法,计算出各年相应的趋势产量,当实际粮食产量与趋势粮食产量偏离较大时,说明粮食生产的稳定性较差,粮食安全水平较低;反之,当粮食的实际产量与趋势粮食产量偏离较小时,则粮食生产的稳定性较高,粮食安全水平较高。需要说明的是:①由于建国后一段时间内统计机构不完善,“大跃进”期间国家统计局被撤消,同时,1958-1962年又是非常时期,因此对粮食波动影响的研究选择从1963年开始。②国家在1999年开始试行退耕还林政策,并在2000年在大部分地区推广,作为一项对粮食生产影响较大的政策,如果不与其它年份区分,势必影响预测结论。因此,本研究设定了年份的虚拟变量,回归方程如下:
回归结果表明,从1963年到1999年,我国粮食大约每年增产955万吨。从2000年开始,我国粮食产量每年减产900万吨(需要说明的是,2000年至2003年只有四年时间,回归的可信度稍低)。据此测算出各个年度粮食总产量的变异率③(Ratio of Variation)。其波动幅度用公式3表示:
从计算结果看(见附表2):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变异率绝大部分保持在±5%的范围内,但个别年份变异较大,增产幅度最大的年份是1984年,增加了11.12%;退耕还林前,减产最大的年份是1977年,减幅为4.2%;退耕还林后,减产最大的年份是2003年,减幅达到3.12%。如果我们对附表2中的变异率按时代划分为19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和2000年代前期,并对它们的变异率进行简单平均,可以看出,1960年代的粮食变异率平均为5.14%,1970年代为1.86,1980年代为3.28%,1990年代平均为1.3%,2000-2003年平均为-1.58%。由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我国退耕还林政策实行之前,粮食变异率均为正数,说明实际产量与预期产量之间呈正向偏离,但该数值一直在下降,表明二者之间的差异在缩小,说明粮食产量年度间变异率在缩小,粮食生产的稳定性较高;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之后,我国的粮食平均变异率为负数,说明实际产量与预期产量之间呈负向偏离,但偏离幅度并不大,说明退耕还林的推进虽然减少了国内粮食供给量,但这种减幅并不大,这也是我国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依据所在④。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附表2 1963-200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波动系数值 单位:百万吨
年份 实际粮食产量 趋势粮食产量 趋势值与实际值之差 变异率RV%
1963 166 161.18 4.82 2.90
1964 188 170.73 17.27 9.189
1965 195 180.28 14.72 7.55
1966 214 189.83 24.17 11.29
1967 218 199.38 18.62 8.54
1968 209 208.93 0.07 0.03
1969 211 218.48 -7.48 -3.55
1970 240 228.03 11.97 4.99
1971 250 237.58 12.42 4.97
1972 241 247.13 -6.13 -2.54
1973 265 256.68 8.32 3.14
1974 275 266.23 8.77 3.19
1975 285 275.78 9.22 3.24
1976 286 285.33 0.67 0.23
1977 283 294.88 -11.88 -4.20
1978 305 304.43 0.57 0.19
1979 332 313.98 18.02 5.43
1980 321 323.53 -2.53 -0.79
1981 325.02 333.08 -8.08 -2.49
1982 355.5 342.63 12.37 3.48
1983 387.28 352.18 34.82 8.90
1984 407.31 361.73 45.27 11.12
1985 379.11 371.28 7.83 2.07
1986 391.512 380.83 10.68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