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去皮浸油有利于油厂、饲料厂、养殖户--三赢(2)
2014-11-20 01:01
导读:去皮豆粕带皮豆粕 蛋白,%不低于47.5-49.044.0 脂肪。%不低于0.50.5 精纤维,%不低于3.3-3.57.0 水分,%不超过12.012.0 根据表2,去皮豆粕的平均蛋白含量为
去皮豆粕带皮豆粕
蛋白,%不低于47.5-49.044.0
脂肪。%不低于0.50.5
精纤维,%不低于3.3-3.57.0
水分,%不超过12.012.0
根据表2,去皮豆粕的平均蛋白含量为48,但由于大豆本身的蛋白含量受品种和环境,特别是气候的影响(例如美国中西部和西北部所产大豆的蛋白含量一般比南部所产大豆低),去皮豆粕的蛋白含量也相应地有所变化,NOPA规定去皮豆粕的白含量标准由买卖双方商定。这一原则也适用于粗纤维的含量标准。在2000年春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饲料周报杂志(Feedstuffs)将去皮豆粕按蛋白含量分为a(48%), b(47.5%), c(46.5%)三个等级。除大豆本身的蛋量还与去皮程度、豆皮蛋白含上述关系可用以下公式表达:SBMcp=(Bcp-BHd*hcp%)100/[(100-0extr-DHd)-(Bm-Mm(100-0extr-DHd))式中:SBMcp=豆粕蛋白含量Bcp=除杂后的大豆蛋白含量DHd=去皮程度(占大豆百分数)Hcp=豆皮蛋白含量Oextr=出油率Bm=大豆含水量Mm=豆粕含水量以上公式可用于大豆去皮浸出加工的相关产品指标的控制。由于各有关因素尤其是大豆本身的蛋白含量的差异导致的豆粕蛋白含量的差异,有时会使人难以用蛋白含量来绝对区分去皮豆粕和带皮豆粕。例如,印度带皮豆粕蛋白含量可高达46以上,而产于北方冷凉地区的去皮豆粕的蛋白含量有可能不超过47。二者尽管蛋白含量接近,代谢能含量却相差很大,而且由于加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水平不同,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的有效性也会有很大不同。用粗纤维含量的差异来区分两种豆粕似更为妥当,可惜的是粗纤维分析不仅手续繁杂,分析本身的相对误差也较大。从动物营养角度来看,除蛋白质以外,代谢能、必需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和蛋’氨酸(第一与第二限制氨基酸)的含量是重要的指标。表3是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发表的去皮豆粕与带皮豆粕的主要营养指标以及据此计算出去皮豆粕与带皮豆粕单个营养指标的比例关系。以上资料中并未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的消化率或可利用率。根据罗纳普朗克动物营养公司(Rhone-Poulenc Animal Nutrition)的资料,去皮豆粕的蛋白质、赖氨酸及其他几种主要氨基酸的真消化率均明显高于带皮豆粕(表4)。表3去皮豆粕与带皮豆粕的主要营养指标(NRC)
去到豆粕带皮豆粕去皮/带皮
粗蛋白CP,%48.044.01.0909
赖氨酸LYS,%2.962.691.1004
蛋氨酸MET,%0.670.621.0806
代谢能 ME,MCAL/KG
家禽2.442.231.0942
猪3.3853.221.0512
表4去皮豆粕与带皮豆粕的蛋白质与氨基酸的真消化率
蛋白质赖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苏氨酸色氨酸
去皮豆粕929192.5868891
带皮豆粕888789468487
相差443.510444
去皮豆粕在饲料配方中的作用及其实际价值如果从单项营养成分蛋白、代谢能、赖氨酸、蛋氨酸来比较(表3),去皮豆粕的价值最高不超过带皮豆粕的110%。然而,大量、反复的饲料配方模拟和饲养实践结果表明,去皮豆粕的实际价值远远超过用单一营养成分所计算的差价。我们先从电脑配方的角度来加以说明:表5,表6所示均为笔者及其同事(邝玄斌,刘焕龙,1999)根据excel的规划求解(solver)软件所设计的一个制定最低成本配方在电脑屏幕上显示的矩阵。参选饲料原料及需要约束的主要营养成分和价格均列明在相关的位置(格)上。为简明起见,凡数值为零者均不显示。B16-I16诸格为主要营养成分约束的下限,B17-I17为主要营养成分约束的上限。K3-K15为原料在配方中约束的下限,L3-L15为原料在配方中约束的上限。凡上限定为99者,仅仅是为了满足‘规划求解’软件的要求,实际是没有上限。这里所举的是一个生长肉鸡的配方。对营养条件的约束大约为国内中等水平。除预混料固定(196)外,未对饲料原料设下限。对次粉、鱼粉的使用量的上限分别设定为590与396。用传统
数学表达,‘该配方的约束条件为: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