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海洋种植业拓展生物质能源新渠道(1)
2016-01-31 01:06
导读:理工论文论文,发展海洋种植业拓展生物质能源新渠道(1)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1. 引言 要想用生物质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必须获得足够
1. 引言 要想用生物质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必须获得足够的生物质资源, 农业种植是最根本的途径。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状况,采用不同的生物质资源获取战略。 巴西地处热带多雨区,种植甘蔗获取生物资源;美国耕地面积大,种植技术发达,种植玉米获取生物资源;北欧森林覆盖率高,管理良好,以木材作为主要生物资源。在中国,目前有关能源植物的报道,草本的有:甜高粱、油菜、蓖麻等;木本的有:麻疯树、黄连木等。但是,受实际土地资源及生态稳定状况制约,由森林或耕地进行大面积的能源植物种植,大规模、稳定地提供生物质能源几乎是不可能的。“合理利用劣质土地种植绿色植物,获取生物质资源,做到不与粮争地,不与林争山,确保生物质资源开发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相协调”, 这是国家发改委2006年8月召 开的全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工作会议确定的核心战略原则。在我国大致有三类劣质土地:沙地、内陆盐碱地、海洋空间,其中海洋空间又包括海滨滩涂和海洋水面。综合分析,未来发展海洋种植业解决生物质资源来源是可行的。因为受水资源的制约,内陆沙地和内陆盐碱地的利用是渺茫的。而海洋空间不论是海滨滩涂或是海水平面,都有充足的水资源,只不过盐度过高,一般
作物难以生长。 根据生态工程学原理,充分利用生物适应性原理, 发展耐盐植物就可以直接利用海洋空间获取生物资源。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国际事务办国际科技开发部(BOSTID)曾组织多国专家小组正式提出盐土农业发展计划,就是根据这一原理。盐土农业以获取食物为目标,目前的研究证明并不太理想,因为盐土作物含盐量和毒素,很难直接用于食品。但是,作为生物质资源开发就不存在这一问题。因此,我们提出发展海洋种植业提供生物质能源和材料。在短期内利用海涂资源发展高产盐生植物,应当是生物质资源获取的非常可行途径。在更远的未来,建设海平面漂浮平台,开拓海洋水面空间,发展高产盐土植物应当是最有潜力的生物质资源获取途径。该途径非常符合国家关于生物质资源开发,不与粮争地,不与林争山的战略原则,确保了生物质资源开发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相协调。本文拟通过互花米草利用及其产业链构建论述该途径的可行性。 2. 材料和方法 2.1 互花米草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属禾本科、虎尾草族、米草属(Spartina)的多年生海岸盐沼植物。互花米草原产美国东海岸, 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中国,最初在江苏射阳和浙江温岭等沿海地区试种,是为防止海岸受侵蚀和加速陆地形成而引种的,促进了其在沿海地区的大面积引种。目前,北起辽宁盘山、南至广东电白的淤泥质海岸,都有互花米草间断分布,面积约80~100万亩(1亩=1/15hm2)。互花米草耐盐、耐淹,是仅有的少数能够直接生活在海水环境下的植物之一。本课题组的研究表明:互花米草不仅在海岸带和河口等广阔的潮间带淤泥质滩涂具有高度的适应性,甚至可以利用全海水灌溉在潮上带高盐土壤获得高产。 互花米草属于C4植物,具有高效的光合作用,因此具有高效的生产力。根据课题组在苏北和上海两地的多年研究,互花米草单位面积地上部分收获产量在苏北可以达到2.5~3.0kg/m2,即1600~2000 kg/亩;上海地区可以达到3~5 kg/m2,即2000~3333 kg/亩。目前在良好田间管理的条件下,三大传统粮食作物及其单产(含秸秆产量)分别为:小麦500~600 kg/亩,水稻600~1000kg/亩,玉米800~1200kg/亩。在没有任何人为管理投入的条件下,互花米草几乎达到传统作物良好田间管理产量的2~3倍。如果辅以人工肥水管理,互花米草可以获得更高的单位产量。 基于此,我们提出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互花米草生物质资源的转化,使互花米草如此高效的生产力服务和造福于人民,促进沿海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共3页: 1 [2] [3]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苏州园林鉴赏文章:易学与苏州耦园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