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控制台风实现空中南水北调(1)

2016-02-15 01:37
导读:理工论文论文,控制台风实现空中南水北调(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又是一年台风季节时,2005年8月份以来,台风“麦莎”和“珊瑚”相继登陆中国
又是一年台风季节时,2005年8月份以来,台风“麦莎”和“珊瑚”相继登陆中国沿海,造成巨大影响。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台风损失达数百亿元以上。 中国600多个城市中,缺水的近400个,因为缺水,每年给我国工业造成的损失近3000亿元,给农业造成的损失达1500亿元。例如2003年北方和华南的伏旱造成2700万人口发生饮水困难,因旱损失粮食3080万吨、经济作物损失346亿元。 中国华北平原上的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的三大经济带之一,也是耗资4860亿元人民币的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服务地区。华北平原靠近太平洋,东部平原海拔50—100米,向西越过东北-西南走向的兴安岭、燕山、太行山等,登上海拔1000米以上的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这一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具有优良的地形降雨条件。于是可以设想,如果存在人工引导和控制台风的技术,每年能引导2~3个台风,让华北年降雨量增加100毫米以上,将基本解决华北的缺水状况。 因为北京多年的年均降雨量是626毫米,如能达到726毫米,将接近湿润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800毫米年降雨量。 台风属于大气系统,而大气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混沌系统,因此存在“蝴蝶效应”,输入端微小的差别经过系统迅速积累放大后输出,变成压倒一切的差别,即混沌系统具有“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所以大气对细微的影响非常敏感,这种敏感性也使得人类有希望掌握大气运动的一些规律,实现人工影响天气的目的。 控制台风强度变化的主要物理机制为何,乃是目前台风研究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主要的影响因素有透过数据分析以了解环境风切、角动量通量、海表面温度、外流层及位涡等因素对于台风强度的影响。根据国外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台风眼附近的热平衡结构是影响台风的关键敏感部位,人工影响台风的关键在于使台风眼周围的热平衡状态发生微小的改变,就可能使台风降低风速,对台风的路径也造成一定的变化。这就提示我们,在人工影响台风时,在台风眼附近的某些部位施加扰动,打破热平衡,就可能实现人工影响台风,研究其产生的变化,寻找并总结规律。 人工扰动台风眼,尽量使围绕台风眼的风速降低,这样台风眼会逐渐扩大,进一步引起台风风速的降低。这就像一个在冰上迅速旋转的溜冰运动员,在张开双臂后,转动惯量的增大使旋转速度降低一样道理。 人工影响台风,首先是降低其破坏力,进而尽可能改变路径,引导台风到需要水的地方产生降雨。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人工影响台风进行南水北调的设想。 目前国外开展的人工影响台风的技术主要是出动飞机在台风眼周围撒播碘化银,使台风产生降雨而强度降低。但这种技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是在地面上小规模的影响台风。一个台风的总能量极为惊人,目前人类除了核武器外,似乎再没有办法去获得影响台风所需的巨大能量。但是,如果在太空中放置若干个巨大的反射镜,持续不断地反射太阳辐射到台风气团上很小的区域,或许可以提供影响台风所需的能量。经过计算,一个面积为100平方公里的太空反射镜, 功率可接近一亿千瓦左右,24小时提供的能量约相当于一个台风一天释放能量的5~10%,足以提供扰动一个台风所需的能量。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放置在太空的若干巨型反射镜和附属的部件,可以组成一个人工影响天气的太空实验平台,此平台可以采用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因为位于地球静止轨道的航天器,每年有99%的时间都能接受到太阳光的照射,要比地面日照时间长一倍。并且,采用地球静止轨道可以保证太空实验平台随时都在我们的头顶,把阳光反射到台风上去。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退耕还林对我国宏观粮食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
三江源生态保护攻坚战
    上一篇:发展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思考(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