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设计20年反思(3)
2016-10-31 01:00
导读:企业家是现实的,他们不会像设计人那样把“设计文化”当作理想去追求,他们的理想由具体的销售数字构成,为了达到经济目的,不管“白猫黑猫,捉到
企业家是现实的,他们不会像设计人那样把“设计文化”当作理想去追求,他们的理想由具体的销售数字构成,为了达到经济目的,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尽管通过模仿的方式推出“新产品”几乎被所有的设计人都嗤之以鼻,但非常现实的企业家们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模仿的确是一钟“多快好省”的增加产品品种的力式。把别人经过呕心沥血,走过数不清的试验、失败路程之后奉献出来的产品创造,比着葫芦画瓢地仿制出来;既节省厂研制经费、设计投入,又节省了时间和为着拓展市场、让消费者认识新产品而付出的推广劳动和资金。既然在80年代中期之前,中国的知识产权并未立法并且在尔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人普遍没有“知识产权需要保护”的观念,为何要舍近求远、不在开发新产品上走模仿的道路?
对广东、江浙等沿海地区的企业来说,逐步对外开放造成的市场发育不平衡本身就蕴含着最大的商机,可以利用“先走一步”的优势,把海外市场销售成功的产品丝毫不改地“吸收”进来,用自己的品牌制造(或干脆冒牌),摇身一变为“国货”后进军广大的内地市场。在那个时代,消费大众还不像今天这样可以很方便地买到“正宗洋货”,面对大量闻所未闻的新奇“广货”,他们只知道根据自己的钱袋来确定是否“购买”,谁还去关心这些新产品是中国人自己设计的、还是“模仿”的。
在整个80年代,工业设计总体上无法从实践上取得突破,客观原因是企业和社会还没有切身体会到真正的市场竞争与完善的法制社会规范下现代企业在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问题上必须采取的战略之重要性,更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把工业设计视作企业长期发展的生命线。置身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要求企业能够按照工业设计学者们的思维模式去发展新产品,也的确是操之过急和勉为其难。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从另一角度来看,工业设计事业的推广是一种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工程,仅仅是某件产品的设计成功并不能说明问题,需要由企业内部发育出绵绵不断的创新欲望和驱动力。而这种欲望存在的前提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与顺利运行了。在企业的长远利益并未与经营者的利益、员工的利益挂起钩来、并能以法律的制度完善保障这种利益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之前,企业决策者在新产品开发模式上必然倾向于“短期行为”,不可能去考虑自身设计力量的培植与队伍的建设。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在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企业不可能滋生出创新的愿望。而90年代中期前后能够在工业设计实践上有所进步的地区和企业,往往也正是在企业体制改革上走得较快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其正负两方面作用会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此消彼长。80年代的模仿虽然在启动制造业运转的初期阶段产生过积极效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市场格局的变化,其巨大的负面作用到了90年代也就日益显露出来。
我们今天所置身的中国市场与80年代相比已经产生了本质的变化:
1“卖方市场”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像80年代那样因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等某类生活现代化所必须的新产品投放市场而造成的市场“热点”正在消失,无“热点”的“买方市场”正由南至北成熟。在所有的工业品生产上,均有众多企业在那里激烈地竞争。
2改革举措在中国大地全面铺开,80年代的“特区”影响力正在减弱,因政府经济政策不同造成的地区竞争力差别正在减小,影响市场消费能力、观念的差距也在缩小。
3海外发达国家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大幅度提高,随着中国政府因申请加入世贸组织而一步步削减进口关税,以及越来越多的跨国制造业集团采取“全球市场定位”和“本地化生产”的拓展战略,各类优良设计的工业产品如潮水般涌人中国市场,使广大消费者可以在同一时间内于不同地区的市场上买到与世界市场同步的新产品,不仅在价格上日益缩小与“国货”的差距,而且完全杜绝了80年代沿海地区企业利用未完全开放造成的市场“时间差”向内地销售仿制“洋货”而生产工业品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