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设计20年反思(5)
2016-10-31 01:00
导读:虽然最初的实体创建是由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始的,但是在尔后近十年进程中,完全由职业设计师创办和组成的合作经营、私营体制的设计公司则逐渐成为主
虽然最初的实体创建是由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始的,但是在尔后近十年进程中,完全由职业设计师创办和组成的合作经营、私营体制的设计公司则逐渐成为主角。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为经历过一段低潮后的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高潮再起注入新的生机。竞争的市场态势日趋明显,少数企业在危机面前开始认知工业设计的价值,表现出对创新的需求。同时,政府对私营及各种形式的经济实体政策的日益宽松,客观上也为职业设计师走上实践舞台提供了基本社会条件。
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开始出现了:当珠三角这些早期涉足实践的工业设计师们一旦从热闹的理论中走出来,面对那些刚刚洗脚上田的农民企业家以及那些已经习惯于由上级下拨生产计划安排生产、无丝毫“市场竞争”观念的国企决策者时,突然意识到自己对工业设计的认识是多么肤浅,以至不知如何下手。同时,翻遍当时的出版物,他们惊讶地发现:大家所津津乐道的原来都是设计之前的“观念”如何重要与设计之后的“作品”如何好,唯独没有设计之中的“过程”如何操作!他们最想得到的,是由剖析设计案例构成的实务理论的指导。
实践变成了摸索,变成了“摸着石头过河”。
实践告诉他们:工业设计师必须与企业建立共同成长的合作关系,必须学会设身处地的为企业长远利益着想,从有益于消费者、便于生产、降低成本、促进销售、提高利润各个角度综合考虑设计创新问题。只有企业得到发展,工业设计才能发展。
实践告诉他们:以“救世主”的姿态光临企业是不行的,工业设计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虽然在产品创新中工业设计师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却不是唯一的。离开了高水平的工程设计配合、到位的资金投入、精致的生产摸具制造、严格的质量管理、创造性的销售推广和周到的售后服务,自己将一事无成。工业设计师的工作绝非使用方式的空想和表面的产品造型美化,应是工业产品制造
系统工程的一环。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实践告诉他们:产品设计是限制下的创新,现实中绝对没有不受任何约束的“开发设计”,不着边际的设计幻想只是感性的泡沫,企业所需要的是能够在技术条件、工艺水准、资金成本和适当价格规范下最大程度发挥设计师创造力的真实产品。
实践告诉他们:检验设计成功与否的标准不由设计师决定,而由市场来界定。“好的设计”不仅应在产品创造性上具备特点,更应该表现为良好的销售绩效,它必须为消费者和制造者都带来收益。
实践告诉他们:工业设计师只应在设计创意上保持个性,但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学会如何与别人合作的艺术,能够容纳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对设计的意见,并对自己的设计作出必要的修正或妥协。
而这诸多的实践感受,虽非涉及产品设计的具体操作,却决定着一个工业设计师能否正确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最佳工作方式投入设计实务。
一些经受了实践的考验和初期的波折、如今已走上平稳发展道路的工业设计师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最初触及实践课题的时候,企业对你持怀疑态度:不知你能否把一个在艺术家们看来是“俗”的产品按市场与生产的要求顺利地设计出来,因此往往可能会提供一个明确的设计构想,只希望借助于你的专业技能将其完善。如果这时你是不屑一顾、或者固执地坚持要对方接受自己的构想,你将永远得不到实践机会。相反,如果你能够虚心接受企业的建议,将对方的意图与自己的理解作恰当的融合,使设计结果比对方的预期还好,无形中就建立了企业对你的信任,对方会把第二、第三项产品设计课题交给你。如果你仍能尽心尽力地取得每一项设计的成功,这种信任度将大增,以致企业不再在提出新课题时附加自己的意见,让你完全放手做设计。如此一步步推进,最后你会成长为在设计实践能力上为企业所信赖的优秀设计师,企业会奉你为能够带来市场成功的“财神”。至此时,工业设计才能真正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企业最需要的,是反应机敏、富于灵活性、能够将企业的经济利益与设计创造力做完美的融合并将其发挥至极限的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