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 、三种类型
从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史看,政经互动方式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
第一种是敌对或交战状态下的政经互动关系,如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日关系就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状态是最极端的“政冷经冷”局面,表现为政治与经济关系全面破裂和停顿。
第二种是准敌对状态下的政经互动关系,如冷战时期的中日关系就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状态是相对缓和的“政冷经冷”局面,表现为政府间政治关系断绝,但一些民间经济往来得以维持和发展,并为政治关系的“解冻”积累了条?
第三种是外交关系正常化状态下的政经互动关系,如 1972 年以后的中日关系就属于这种类型。复交 32 年来,中日关系经过“政热经热”阶段,出现了“政冷经热”局面。这里所说的“政冷”,就其性质而言已截然不同于敌对、交战或断交状态。它是指正常外交关系条件下的“政治关系相对冷淡化”现象,是以两国间政治关系不破裂为限度、并受到中日双方控制和管理的一种“政冷”局面。
3 、两种方向
在双边关系中,政经互动方式呈现出两种基本的方向性。其一是指一个领域强烈地影响和制约另一领域的单向性。例如,中日复交之前,两国间政治关系的隔绝状态对经济关系起到了决定性的制约作用,经济关系对政治关系的影响则很微弱。
其二是指政治与经济两大领域相互影响的双向性。例如,现阶段中日关系的“政冷经热”就呈现出这种政经互动的复杂局面。这一局面无非有三种演变趋势:一是“政冷经热”长期化;二是“政冷”导致“经热”降温;三是“经热”促使“政冷”升温。
4 、两种影响
政经互动呈现出两类影响方式:其一是政经相互促进的“正影响”,其二是相互排斥的“负影响”。所谓“政经良性互动”,就是指两国间政经互动中“正影响”起主要作用的局面。
冷战状态下的中日关系,是“政冷”对经济关系产生“负影响”的典型案例。 1972 年中日复交后,出现了“政热”促进“经热”的“正影响”局面。中国于 1978 年底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中日经济关系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