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包豪斯的“作坊”到今天的“工作室”(2)
2017-08-13 06:45
导读:2. 从作坊到工作室的模式作坊与作坊大师是包豪斯时代的教育特色,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包豪斯认为艺术是教不会的,不过,工艺和手工技巧是能教
2. 从作坊到工作室的模式作坊与作坊大师是包豪斯时代的教育特色,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包豪斯认为艺术是教不会的,不过,工艺和手工技巧是能教得会的,这就解释了包豪斯为什么以作坊为基础:"学校为作坊服务,将来还会被作坊所吸纳",在包豪斯里不分教师和学生,只有"大师熟练工人和学校"所以学生们是在实干的过程中去学,他们将会与比较有经验的人进行合作,或在前辈的指导下,通过实际制
作物品来学会一些东西,[2]包豪斯时代的作坊是根据在教学中要求掌握的技能所决定的,如金工作坊是要求学生掌握各类金属的加工工艺技术(见图2-1金工作坊);[2]

图2-1金工作坊Fig.2-1 Machine Workshop

图2-2陶艺作坊 Fig.2-2 Ceramics Workshop 图2-3木工作坊 Fig.2-3 Wooden Workshop
陶艺作坊是培养学生的造型艺术及陶瓷玻璃的烧制成形技术(见图2-2陶艺作坊);[2]木工作坊是让学生掌握家具的制造方法和技术(见图2-3木工作坊);[2]纺织作坊是指导学生掌握在纤维的编织、加工制造工艺的技能(见图2-4纺织作坊);[2]
图2-4纺织作坊 Fig.2-4 Textile Workshop
通过作坊这个特殊的教学场地,不但使学生在技术上掌握各种生产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使教学的成果直接以产品的方式展现,作品的展示取得与企业生产的订单,通过社会这个渠道使教学的成果产生经济效益,为教育的经费的投入作补充。包豪斯的作坊里所生产的产品如墙纸、灯具等曾经是当时流行一时的畅销产品。但作坊的设置,明显带有手工艺的色彩,这与当时受莫里斯发起的"手工艺运动"的影响有关系,作坊的发展有其局限性: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 注重技术的传授;
2) 作坊的命名按某一工艺的名称;
3) 缺乏现代化的加工手段;
4) 理论上缺乏系统性。包豪斯的作坊真正走向社会与大工业生产接轨是在德绍时期,作坊逐步摆脱了手工艺的特点走向大工业生产方式。作坊的形式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的工作室形式的雏型,它完全是一种完全开放式的,具备企业的某种特征和设计公司的基本特征,在硬件设备和环境与符合产生需求,不同的是它又是一个教育的场所,肩负着人才培养的责任,从经济角度上关心,直接与服务于大众和工业界,"接触外部世界,防止它变成一座象牙塔,而且还能让学生们充分做好准备去面对现实生活。"[2]
2.1工作室的概念
工作室是设计教育的一种形式,是以某个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由著名的专家、教授为核心,组成学科方向研究的师资团队,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实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科研并行工作,学生通过二~三年的基础平台训练后,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及社会的需求,选择进入各专业工作室。在教学的形式上采用开放式,研究的方向由责任教授按专业设立,并由责任教授负责组建研究资料师资群。负责本研究方向的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撰写及实施。课题来源是根据企业的需求,对企业当前的生产问题,提出课题解决的要求,以课题为中心展开的专业教学。
2.2工作室的功能和任务
(1)功能:是教学与实践的环境,是对外的窗口,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是产、学、研的孵化器。
工作室既是教学实践和场所,又是学校对外联系的窗口,可以通过这处窗口为社会及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
(2)任务:专业方向研究、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常规教学任务和实践任务、学术研究、经济收益、设备补充、师资、优化组合。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3工作室的教学